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2部分

,三者缺一不可。

長長的畫廊,數十根立柱,一字排開,為吳哥窟的總體外觀,新增橫向空間的節奏感。畫廊的重簷,為吳哥窟的外觀新增縱向節奏感。

迴廊首先出現於空中宮殿的頂層臺基,而在吳哥窟發展到顛峰,三層臺基各有迴廊,如同樂曲旋律的重複,步步高,步步增強,最終歸結到主體中心寶塔。

吳哥窟的長廊多種多樣,有的有石柱,凡有石柱的長廊或是一邊兩排石柱,或兩邊各兩排石柱,沒有一邊一排或兩邊各一排的格式。因為吳哥窟的長廊的拱頂較高,頂拱結構,不是由徑向楔形磚鑲砌而成的真拱。

而是由兩段牆壁上方的石磚逐級水平內錯,最終在中線合攏,再放上蓋頂石而成的疊澀拱。這類疊澀拱頂跨度較小,如果只有單排石柱。單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頂,難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築偏廊,增加半個拱頂,加寬拱頂的總寬度,以起防雨的效果。

因此在同一邊的兩排石柱。一排支撐主拱頂,一排支撐偏廊拱頂。吳哥窟凡有雙柱的長廊必有單邊偏廊,只有一邊看去是重簷;凡有四排石柱的長廊,即每邊各兩排石柱,則兩邊各有偏廊;從任何一邊看去都是重簷。

長廊有兩排石柱的一邊是敞開的,另一邊是石牆壁。吳哥窟長廊的牆壁,有的是整片雕牆,中間不留窗子,有的開著明窗。可以外望,有的開著裝飾性的直葫蘆欞假窗;明窗之間或假窗之間的牆壁,裝飾著頭戴金冠,足帶金鐲的女神的浮雕。

迴廊的出入通道,相當考究,有兩種形式:有塔的塔門和沒有塔的廊門。廊門像個亭子間,在與遊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兩三進。每進的亭子有拱頂,有二三對方柱。每進的頂上有雕刻精細的門楣和三角牆。

長廊的佈局有一字廊、迴廊和十字遊廊三種形式;十字遊廊通常和迴廊組成田字廊。從外郭到頂層的長廊形式如下:外郭圍牆:直葫蘆欞虛窗雙柱重簷長廊。

基層圍囿:雕屏雙柱重簷迴廊,中層圍囿:直葫蘆欞虛窗單簷迴廊,頂層圍囿:明窗雙柱重簷迴廊,頂層、中層田字閣:四柱十字重簷遊廊。吳哥窟的建築師巧妙地運用空間,用長長的大道顯示空間深度感,用迴廊的橫展。構造出建築物的寬闊感。

用不同層面迴廊的透視重疊,構造出建築物的高峻感;吳哥窟雖無大型的中心建築,但其外觀可以媲美於一座龐大的中心建築。吳哥窟的上圓下方的密簷石塔,上層實心,疊澀拱頂。下層和長廊有機地結合成為塔門,塔內設立神盦。

圓形寶塔的輪廓,呈拋物線形,圍著**層美觀的蓮花簷。吳哥的石塔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9世紀初,吳哥的塔是一座座獨立的密簷式塔,10世紀出現了排列在平臺上的塔群,如豆蔻寺(921年)、東梅奔(951年)的雙子塔。

而空中宮殿的中心塔則矗立在有迴廊的祭壇之上,11世紀初的茶膠寺(1001年)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剛寶座塔,有五座寶塔在三階寶座之上。塔布蘢寺(1191年)的寶塔和長廊結合成為塔門長廊,這裡可見吳哥窟外郭長廊原型。

吳哥窟之所以被稱為高棉建築藝術登峰造極之作,正因為它有機地融合了前期建築藝術中的寶塔、長廊、迴廊、祭壇等要素:寶塔和迴廊融合成為塔門迴廊,塔門迴廊又和祭壇融合為一體,堆疊成為有多層塔門迴廊的祭壇。

吳哥窟的圓雕並不出色。臺基上的圓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卻極為精緻且富有真實感。在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干之上,都有浮雕。

內容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溼奴的傳說,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

其中圍繞主殿第1層臺基的迴廊被稱為“浮雕迴廊”,長達800米,牆高2米餘,壁面滿布浮雕。東壁的攪乳海圖,北壁的毗溼奴與天魔交戰圖,西壁的猴神助羅摩作戰圖等,均描繪神話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騎象出征圖則為世俗題材。

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複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且已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從裡邊向外望,赫然發現,牆上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據說是象徵仙女下凡。

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竟然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著完全不同,真可說是鬼斧神工之作。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麗仙女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