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導致吳哥的荒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與暹羅間連年爭戰。13世紀暹羅逐步侵犯吳哥地區,至1431年暹羅佔領吳哥後,大肆毀壞城市建設。
灌溉系統遭破壞後,賴以為生的田地無法耕種,吳哥王室遂遷都金邊。吳哥民眾部分遷移至暹羅首都,部分隨王室搬到金邊,棄守後的吳哥漸漸凋零。
部分學者認為,吳哥人的信仰自印度教轉變為小乘佛教後,佛教教義否定對王族個人崇拜,使得原本基層民眾對“神王”的尊崇遭到破壞,王權對人民的束縛逐漸鬆散。
連年與暹羅的戰爭使得王室對公共工程建設越來越疏於照管,吳哥地區稻田的灌溉系統一旦沒有好好維護,生產食糧便不足以應付龐大的人口,經濟規模也隨之減小,導致人口外移。
澳洲學者組成的大吳哥研究計劃(GreaterAngkorProject)於2007年指出,灌溉系統成就了當時的吳哥城,但也可能因為龐大的系統中部分灌溉渠道錯置,導至過度開發水資源,造成水源枯竭。
方濟各會修士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1857年駐馬德望的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均有報告吳哥狀況,但未引人注意。1860年1月,法國學者亨利?穆奧在森林中發現吳哥遺蹟,並出版此趟旅行記錄,世人開始對吳哥產生興趣。
1863年法國殖民地政權建立,學者慕名而來挖掘叢林中的吳哥遺址。1866年,法國殖民政府開始進行系統研究,19年後編定一份吳哥王室年表。
二次世界大戰後柬埔寨王國獨立,雖然持續對吳哥進行維護,但在20世紀後半,柬埔寨出現政治和軍事動亂,越戰、赤柬、內亂等等,使得吳哥廟宇群也遭到破壞和竊盜。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將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國際修繕團隊進駐吳哥遺址群,至今仍持續修護中。(未完待續……)
第**七節 那是過去的風聲
吳哥城呈正方形,由城牆和護城河保護,城牆高8米,整個城市有5道城門,除了東西南北四個正方向處各開有城門外,在東門的北面還開了一座勝利之門,城門都是塔形結構,每個塔身上都有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以慈悲的眼神檢閱進入城內的每一個人。
城牆外就是護城河,城門外各有架有一座橋,連線城裡城外,每座橋採用印度教的神話故事,兩邊各有27尊2。5米高的跪坐石雕半身像排成一列,一邊象徵神靈,一邊象徵惡魔,雙方進行激烈的角力。
巴戎寺共分三層,下兩層為正方形,外側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頂層為圓形,樹立佛塔。底層浮雕從東門開始順時針行進,看到的分別是:出征佔婆…林迦崇拜…水戰——水上生活…贏得勝利…鬥雞和下棋…軍隊…內戰…大魚吞羊…勝利遊行…馬戲團…佔婆人洗劫吳哥。
從外觀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築,最高處是一座塗金的圓形寶塔,它建在兩層空心的臺基之上。按照宗教意識,這表示天上的佛與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圍建起了48座大小不一的寶塔,眾星捧月一般,簇擁著中心寶塔。
每一座寶塔上四面佛的原型就是闍耶跋摩七世本人,所有來這裡朝拜景點內景的臣民都驚奇地發現,原來菩薩就是自己的國王,而這樣的國王當然是必須效忠和敬仰的。
巴戎寺的迴廊壁畫也十分豐富,從王宮征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廟宇的建築結構相當複雜,經多次重修、改建和增建,現在的建築事實上是由兩座不同時代和造型的寺廟疊加而成的,有人曾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
巴戎寺的外觀似乎與吳哥窟很相似,但巴戎寺是佛教寺院。它的整體構成是以傳說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須彌山為樣本的(印度教也有須彌山,其細節與佛教的雖然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相互對應)。
與吳哥窟相似,巴戎寺也建在三層基臺上,底層基臺尺寸為140MXL60M(南北×東西),二層基臺尺寸為72MX80M(南北×東西)。三層基臺為十字形平面,中心為圓形平面的雕刻塔。各層基臺的周圍有圍廊,基臺中部和圍廊上共有塔49座,形成林立的塔群。
巴戎寺最著名的是刻在塔身的巨大的四面觀音像,象徵著當時高棉王國的強盛。巴戎寺的早晨空氣清新,氣溫宜人,不過若是進入內部,則須配備人工採光工具,因為即使在正午。裡面也是漆黑一團。
此景點浮雕壁畫甚多且皆有不同之涵義,遊客務必傾聽導遊詳細解說,才不至入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