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4部分

29位在化學、醫學、物理和文學等領域的諾貝爾得主,成就驚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普朗克,哲學家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神學家施萊馬赫,法學家薩維尼都曾在此任教。

柏林大教堂是一座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大教堂,突出的三個大圓頂明顯的詮釋了這一特點,不同於哥特教堂的尖屋頂,它的圓頂將原本很高的教堂從視覺上給人一種圓潤豐盈的感覺。

從建築外型上,它仿照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又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教堂的拱頂不僅僅是對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簡單模仿,它使教堂的內部顯得明亮而寬敞,這與教堂陰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鮮明的對比。

因為曾經作為王室的專用教堂的關係,與那些外表華麗內飾簡樸的哥特式教堂不同,柏林大教堂的內飾極其華麗甚至達到了浮華的程度。

它的室內金碧輝煌,裝飾著線條複雜的柱子和精美的壁畫,甚至柱頭都是鍍金的。它的內裝於同一時期由設計師尤利烏斯?拉什多夫(JuliusRaschdorff)設計。

教堂中最令人難忘之處是高達74米的穹頂,西里西亞沙岩製成,並由安敦?馮?維訥(AntonvonWerner)設計,飾以耶穌登山傳福音的鑲嵌畫;遊客可以登上270級臺階,一直上到拱頂部分進行參觀,但是需要另外收取費用。

沿著施普雷河往前是尼古拉小區,這裡在經過了修繕之後,仍保留著中世紀柏林的面貌。在尼古拉小區的中心是柏林最古老的教堂,始建於13世紀的尼古拉教堂這。

座教堂經過了非常長的時間才得以修建完成,1402年修建了內殿,1877年有加建了兩座塔樓。不過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教堂因遭到轟炸而成為廢墟,戰後於1987年才全部重建完成。現在的教堂已經成為了一座博物館,以敘述這座城市的歷史。

建於1861—1869年的柏林市政廳大樓,是由海因裡希?弗里德里希?魏澤曼(Waesemann)設計的,大致仿照義大利北部文藝復興時期的市政廳,帶有97米高的塔樓,象徵著在普魯士帝制之後城市公民自信的精神。

由於建築使用了大量紅磚,由此而獲得了紅色市政廳之名。冷戰時期,紅色市政廳成為東柏林市政廳,自1991年起,這裡再次成為柏林市長的辦公地。

市政廳前有一座海神噴泉,建於1891年,中間是海神尼普頓的雕像,周圍四個女神雕像分別代表四條大河易北河,奧得河,萊茵河和維斯瓦河。

一天的行走,感受到柏林的魅力來源於這個有著1200餘年的歷史積澱,當雲落和顏沉魚穿行在柏林的大街小巷時,雲落和顏沉魚可以從宏偉的城市建築中看到;當雲落和顏沉魚穿行在巨大厚重的紀念碑群中時,雲落和顏沉魚不得不去反思。

反思雲落和顏沉魚自己以及那段歷史;當雲落和顏沉魚在陽光充足的午後,慵懶的躺在草地上,看著施普雷河上的遊船,雲落和顏沉魚真切的感受到大都市也可以這樣親近自然。明天,期待明天!

1933年,朱自清站在柏林的菩提樹大街上,感慨道:柏林的街道寬大,乾淨,倫敦和巴黎都趕不上。若干年後,餘秋雨費盡周折,站在位於柏林弗里德里希大街附近一代大師黑格爾十分不起眼的墓前,沉思良久。

後來他在自己的雜文集行者無疆裡寫道:如果沒有墓園裡的這些長眠者,荒涼、寂寞的將是外面的世界。如今,許多遊客站在柏林東火車站外長約1公里的柏林牆舊址前,追問記憶裡的這段歷史是否真正的發生過!

柏林的魅力,究竟是大氣的城市建築,還是厚重人文氣息,抑或還是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悲劇,其實遠遠不止這些。

深夜,一道帶刺鐵絲網屏障在柏林悄悄豎起,把整個柏林一分為二。後來,這道屏障不斷被加固、擴建,最終成為冷戰時期東西陣營全面對壘的最觸目驚心的標誌——柏林牆。直到深夜,柏林牆被拆毀。

這種危機才得以真正解除。當年那道長長的柏林牆雖然被推倒,但並不是全線倒塌的,還保留了不少段殘垣。(未完待續……)

第九六二節 萌妹總是愛笑

雲落和顏沉魚在殘垣斷壁下沉思,歷史帶給人類的痛苦和教訓,雲落和顏沉魚一起為一個民族對另外一個民族造成的傷害懺悔;殘留的幾處柏林牆邊,雲落和顏沉魚也為這個城市曾經的苦難扼腕嘆息。

再過幾個街口,便是查理檢查站-德國分裂時期東西柏林邊界處軍人的通道,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