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94部分

有些年歲了,鬍子斑白。眼神直勾勾地盯著來訪的遊人,相當威嚴可敬,果然受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影響,連這裡的貓兒都極具貴族氣質。

窗戶的彩繪玻璃據說都來自著名的義大利威尼斯的Burano島(玻璃島),在陽光和燈光的交相輝映下,顯得格外迷離夢幻。

當雲落初次見到如此美景,驚歎於繁星般的吊燈的同時,也被歐風華麗的彩繪玻璃深深吸引。這又何嘗不是一個亞歐文化融合的見證呢?在伊斯蘭教中人可以直接與神對話,心想身在此情此景下祈禱。

會不會感覺更接近真神安拉?地毯也是絕世美物。花紋刺繡精細,如夢似幻的場景,更增添了藍色清真寺神秘的氛圍。

整個清真寺的內壁用2萬多枚的伊茲尼克(Iznik)瓷磚作為裝飾,主色調為藍色,非常美麗。這些瓷磚不光組成各種各樣的圖案,還和建築整體相融合。延續著美麗。正因為如此,人們親切的稱其為“藍色清真寺”。

在藍色清真寺西側就是競技場的遺址,廣場上矗立著3根立柱。最南側的是高達25。6米的帶有浮雕的“迪奧多西一世方尖碑”,這是羅馬帝國的皇帝從埃及盧克索的卡納克神廟運來的。

“蛇之柱”因為運輸中折斷,僅8米高。這是君士坦丁一世從希臘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運來的。是公元前5世紀希臘為紀念波斯戰爭而建的。團友戲稱這是天津大麻花,初看確實有點。

近處的八角形建築為“德國之泉”,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贈送的……據說屋頂上藏了不少用阿拉伯語書寫的諺語。

藍色清真寺的對面就是聖索菲亞大教堂,依然可以看到宣禮塔,如果不說這是東正教的教堂,雲落依然會覺得它是個清真寺,它和哈爾濱的聖索菲亞教堂都是難得儲存至今的東正教教堂。

聖索非亞大教堂建於東羅馬皇帝Justinian統治時期(公元532年——公元537年),當時拜占庭帝國正處於鼎盛階段。作為世界上十大令人嚮往的教堂之一—聖索非亞大教堂與藍色清真寺隔街相望。

聖索非亞教堂恢宏無比,充分體現出了卓越的建築藝術,從而也成為了後來伊斯蘭清真寺的設計模板。拜占庭帝國衰落後,聖索非亞大教堂已轉變成了供奉安拉的土耳其清真寺。聖索非亞大教堂是屬於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個宗教博物館。

伊斯坦布林的古蹟門票喜歡做成鑰匙狀,這些古老的建築就是開啟了解曾經輝煌過的古文明的鑰匙,現在已經是著名的宗教博物館。

這座教堂比哈爾濱的聖索菲亞教堂要更加恢弘,更具有東方民族特色,參觀的遊人如織,門前的公園似乎也有不少當地人坐在躺椅上閒聊,在古蹟中徜徉休閒的感覺也很愜意。

進入教堂參觀,立即被這裡精緻的建築風格驚呆了,屋頂上除了有聖母和基督的壁畫,在柱子上還懸掛有許多鐫刻了阿拉伯語的巨型圓形牌子。

亞歐文化衝撞又有了如此美好的體現,很多之前覺得格格不入的東西在這裡居然感覺相當融洽,讓雲落更加相信,最美的藝術皆源自於宗教。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參觀比較輕鬆,不用再包住手臂,還可以隨意走動。聖母和基督的形象都很有當地人的特徵,要想讓宗教走入人心,差不多的樣貌會讓他們感覺親切許多。

在教堂外閒逛時碰到一對親密的情侶,他們似乎是自由行,正拿著地圖探討,剛好被雲落抓到這個經典的場景,這裡的氛圍似乎很容易讓人沉醉其中,旁若無人,隻身在彼此的世界裡……

上午的遊覽結束後,納蘭澀琪和雲落跟著導遊穿過了許多條曲曲折折的小巷才找到吃中餐的地方,自從用過那次當地餐之後納蘭澀琪和雲落就堅決要求食中餐,這對很少有華國遊客光顧的土耳其來說有點困難。

於是納蘭澀琪和雲落的用餐地點被改在了一家景點附近的韓國料理店,原本以為只能吃吃泡菜和冷麵,後來才發現他們也兼做中餐,服務員和廚師依然是當地人,還是完全看不到亞洲人的影子。

古蹟群附近的小巷子都很有特色,圓石路面,普遍較窄,大車基本上很難透過,街道兩旁除了咖啡廳就是民宿,如果有機會來伊斯坦布林自由行,在這裡租個小房間,也是一種不錯的體驗。

在去餐廳的路上,看到了當地人正在玩兒足球,土耳其的足球是國民運動,不論男女老幼都很喜歡,土耳其航空的廣告都是邀請國家隊的足球明星來代言,就跟乒乓球和羽毛球在華國的地位差不多。

下午的遊覽重點放在了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