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與飛拱。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高聳入雲的尖頂及窗戶上巨大斑斕的玻璃畫。世界上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築除了有科隆大教堂,還有俄羅斯聖母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
科隆大教堂之大,其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東西長144。55米,南北寬86。25米,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它是由兩座最高塔為主門,內部以十字形平面為主體的建築群,一般教堂的長廊。
多為東西向三進,與南北向的橫廊交會於聖壇成十字架,而科隆大教堂為罕見的五進建築,內部空間挑高又加寬,高塔將人的視線引向上天。其蒼穹象徵人與上帝溝通的渴望,自1864年科隆發行彩票籌集資金至1880年落成。
它不斷被加高加寬,而且建築物全由磨光石塊砌成,共16萬噸石頭如同石筍般建築而成,整個工程共用去40萬噸石材。
但見每一個高聳的小小精緻尖塔,優美的線條,絢麗的吊頂,線條是那麼難以描繪地優美。用婀娜多姿來描寫建築之美。
的確有些不切實際,但在雲落眼中,多一筆不可,少一筆欠缺,柔美中卻能散發出一種難以估量的力量。用傑作這樣泛泛的詞眼恐怕是難以用來表彰這樣大氣的建築場面。
堂內還有好幾幅石刻浮雕,描繪出聖母瑪麗亞和耶穌的故事。科隆大教堂裡收藏著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萬張當時大教堂的設計圖紙,現在仍儲存第一位建築師哈德設計教堂時用的羊皮圖紙。
為研究13世紀建築和裝飾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還有從東方去朝拜初生耶穌的東方三聖王的屍骨,被放在一個很大的金雕匣裡,安放在聖壇上。這裡還有最古的巨型聖經,比真人還大的耶穌受難十字架以及教堂內外無數的精美石雕。
教堂內還有一座11世紀德國奧托王朝時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為哥特藝術的先導,對後世的雕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教堂四壁窗戶總面積達1萬多方米,全裝有描繪聖經人物的彩色玻璃,被稱為法蘭西火焰式,使教堂顯得更為莊嚴。據說這些畫面如此漂亮,卻只有用4種顏色,而且很有講究:金色——代表人類共有一個天堂。
寓意光明和永恆;紅色——代表愛;藍色——代表信仰;綠色——代表希望和未來。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但在陽光反射下,這些玻璃金光閃爍,絢麗多彩,的確是教堂裡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每根柱子,每扇窗無不寫滿600多年的歷史變遷,而一尊又一尊的雕塑則記錄著基督教最博大精深的教義精髓。在聽起來極為純淨而又神聖的樂聲中,原本浮躁的心緒竟然在瞬間平靜如水。
雲落和顏沉魚穿過這段修葺的走廊,從教堂的地下室爬鐘塔。教堂鐘塔有509級階梯,在那裡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鐘,並飽覽萊茵河的水色與科隆瑰麗的市容。很有意思的是,自教堂完工後。
科隆市政府即規定:城內所有建築不得高過教堂,造成科隆許多大樓地上的建築只有七八層,地下卻有四五層之多的特殊現象。
沿著旋轉的樓梯變爬上了鐘塔,牆上塗滿了鴉,大多是到此一遊的各種語言的版本。
走到教堂的部,這裡有一個大的觀景臺,往下望去,整個科隆盡收眼底,當然最美還是萊茵河和大橋,還有河岸附近的建築。
走出教堂,來到側面發現整個教堂是灰褐色的,左塔(北塔)有半截呈銀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個鮮亮白淨,一個灰頭土臉,顯得涇渭分明。原來,科隆是歐洲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也是德國最大的褐煤生產基地。
泛酸的空氣侵蝕著教堂的每一塊石頭,所以大教堂建成僅160多年,但卻由於長期受到工業廢氣和酸雨的汙染腐蝕,雙塔由原來的銀白色變成了黑褐色。
當地文物部門為恢復教堂原來的建築風貌,用萊茵河的水給157米高的雙塔洗澡,儘管不能恢復原來的光亮,明麗,但也比原來清新了許多。後來科隆市議會知道了,決定保留雙塔被汙染了的黑褐色,以引起世人對環保工作的重視,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未完待續……)
第九六八節 蘿莉萌才是正義
萊茵河是僅次於伏爾加河,多瑙河的歐洲第三大河,在科隆這萊茵河較寬,流水平穩,從科隆到美因茨的近200公里的河段是萊茵河景色最美的一段,那裡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見底。
沿著河邊雲落和顏沉魚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