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託普卡帕皇宮成為一座博物館。向民眾開放。)託普卡帕皇宮雖然佔地面積遠沒有紫禁城大,但每一處庭院都無比金碧輝煌、極盡奢華,對照著攻略書上的介紹。慢慢欣賞、細細品味。
尤其是後宮部分,各種土豪,在裡面居然兜了3個半小時。出來發現聖索菲亞大教堂門前排隊的人不減反增,遺憾地只能放棄。攝影師陳導一心想去某個制高點拍藍色清真寺的全景。看到馬路對面有一家叫Panorama的飯店。
上到頂樓。要了露臺的座位,果然視線不錯,午餐有點小貴,但看在這個位置的份上還是值得的。在餐廳可以清晰地看到地下水宮YerebatanSarnici的入口處,也同樣人滿為患,隊伍排到好遠,果斷放棄用完餐徑直去了藍色清真寺參觀。
進入清真寺內殿依然還是排隊,但清真寺好歹是免費的。(藍色清真寺是奧斯曼帝國最優秀的建築師錫南的學派傳人穆罕默德阿加設計建造的。也是最受遊客喜愛的伊斯坦布林著名景點。藍色清真寺的寺名源自。
於伊茲尼克藍瓷磚在陽光下散發出來的迷人色彩。它真正的名稱應該是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SultanAhmetCamii。蘇丹艾哈邁德一世決心修建一座堪與聖索菲亞大教堂相媲美的清真寺。該寺於1609年動工,1616年建成。
艾哈邁德一世在該清真寺建成一年後就去世了。當時他只有28歲。可謂英年早逝。藍色清真寺與聖索菲亞大教堂相距不到200米,都位於蘇丹艾哈邁德廣場,這兩座建築物的伊斯蘭尖塔加起來共有10座,構成了伊斯坦布林最美的天際線。
藍色清真寺周圍有六座尖塔,塔高43米,植入蒼穹,給人的視覺帶來極大的衝擊。據說修建6座尖塔的建議是艾哈邁德一世親自提出來的,目的是使寺院在建築規格的各個方面都超過索菲亞教堂。
但是這個建議遭到了眾多伊斯蘭學者的反對,他們認為,當時有6座尖塔的清真寺只有麥加的禁寺,其他地方的清真寺是不能與麥加相比的。於是艾哈邁德一世決定為麥加禁寺建起了第七座尖塔。
因而使自己的清真寺成為舉世無雙的有6座宣禮尖塔的清真寺。)穿過藍色清真寺的邊門,這裡是古跑馬場AtMeydan。(廣場上的三座紀念碑可以說是拜占庭帝國興盛時期的標識。最靠近噴泉亭的“君士坦丁紀念柱”。
是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的豐功偉業而建的;中間的青銅蛇紋柱半截在地底下,黑黝黝的柱身上纏著三條相互盤繞的毒舌。
外形很想麻花或黑色的粗繩,可惜上面一截已經斷掉。最遠處的是迪奧多西方尖碑,是拜占庭皇帝迪奧多西二世從埃及尼羅河河畔的卡納克神殿搬來的,該方尖碑是用粉紅色花崗岩雕刻而成,至今儲存完好,是伊斯坦布林最古老的紀念性建築。)
從拜占庭到君士坦丁堡再到伊斯坦布林,每一次更名都是人類史上驚心動魄的一頁。絕大多數歷經多朝時代變遷的大城市──更何況是首都──遺留下來的只是最後一次的征服者足跡,伊斯坦布林也不例外(除了索菲亞大教堂)。
於是大部分時候都忙碌於穿梭在滿目的清真寺中,並感慨著美國的教堂密度真是低。機場直接有地鐵/輕軌的城市總是令人安心,一路穿行於土耳其的大街小巷,熱鬧的街市和悠閒的路人,猶如變形版的華國城市。
車至盡頭,又猛然一拐。便回到了奧斯曼時代。這裡的相當小,大部分給遊人們準備的景緻都在步行範圍內;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在如此小的空間內居然能塞下這麼多瑰寶,足見奧斯曼帝國的奢侈。有四大爛俗必去之處。
下車後便直奔最能打發時間的一處──託普卡帕宮。從各種意義上這裡與故宮都有極大的可比性。建築年代相近,面積也相似,一東一西交相輝映。不過,與大和殿高高在上四周空曠無物的故宮的相比,託普卡帕宮要溫柔許多。
庭內芳草綠樹生機盎然,走到最後一重院落眼前霍然見海,回頭又是伊斯坦布林城內的民生種種。的確很養眼,只是覺得氣勢不夠罷了。不過在政教合一的這裡除了政治的威嚴大概還處處透著安拉的隱秘氣息。
不是雲落等世俗之人能夠把握的,呵呵。繞著外牆轉了一圈。才找到皇宮的大門,倒像是Disney世界中的各種童話城堡。門口有一大片草坪。大門進去的第一重院落是各種雜務部門。
現在基本完全沒有殘留下來。與故宮一樣,朝廷外圍的第二重庭院是政府機關,內政部、財政部等等。現在全成為了博物館。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