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鑑於張渤開拓江南,終生治理水患,發展農耕,經綸濟世,功蓋天下,似山高水長。建殿造廟供奉褒揚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就敕封一座山為祠,封橫山為祠山,世代祭祀。自此祠山就成了張渤的代名詞,後來百姓們又在祠山後面加上了菩薩、大帝的尊稱。
從此張渤就正式走上了神壇,成為祠山菩薩、祠山大帝了。橫山、祠山被稱為神地、聖地而顯名江東。後來由於歷代皇帝的加冕,對張渤的封號祭祀規模,越來越高。越來越大。自唐至清先後就有18位帝王對張渤進行了封禪。
五代十國後晉南漢皇帝劉晨又冊封張渤為廣德王,由於歷代帝王的加封。最後競赫然封張渤為“正佑聖烈昭德昌福崇仁輔順靈佑普濟真君”18字王,同時對其祖父母、父母、三夫人、五子、五媳、一女、九弟、九弟媳、八孫、四侍從統有封號,以示尊崇。
對張渤敕封朝代之久,封號之多,在所有神仙中,實為罕見。
雲落抱著清水甜子沿渤公島汀步小徑徜徉在東側沿湖岸線。一條曲折的木棧道,引領著一大一小兩個人走進了一片美麗的美人蕉花叢之中。
穿過美人蕉花叢,在一片蘆葦蕩中,前面是一座九曲木橋,名曰琴音橋。琴音橋。多麼好聽的名字,高低起伏的造型是否就是音律敲出來的。
在湖中曲折的琴音橋兩側,生長著大片不知名的綠色植物。走在琴音橋上,彷彿踏響了鍵盤上的和聲。琴音橋的一側有一座美麗的小島。隨後來到三友小築,為什麼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松竹梅歲寒三友嗎?
然而除了亭角有一片竹海,四周卻看不到松和梅,在周圍也沒有找到說明的文字。
竹影婆娑,別有韻味。
三友小築旁的竹林,三友小築有聯曰:五湖存野趣;三友報禪心。老嫗美人蕉旁站,紅花黃葉映美人。三友小築覓松梅,陽光灑下一片金。秋高氣爽遊太湖,皴透廋漏看佳石。
冰明玉潤天然色,淒涼拚作西風客。不肯嫁東風,殷勤霜露中。綠窗梳洗晚,笑把琉璃盞。斜日上妝臺,酒紅和困來。
青蓮橋位於渤公島景區南端,南北走向,結構為三孔花崗岩拱橋,該橋橋面平坦,橋身有別於江南古石橋,線條柔和;工巧精緻、氣勢不凡。青蓮橋橋身總長30米,橋堍寬3。5米,橋面寬2。8米,失高約3。5米,兩頭各設20級石級。
橋欄雕刻精美,立柱頂端刻有云彩花紋,形態逼真、十分優美。綠樹花叢中,“三友小築”、“芙蓉亭”、“潤雪樓”、“浞雨樓”、燒烤屋圓木結構的亭臺和水榭式茶樓,散落點綴於湖岸溝渠畔,別有山野情趣;“望天亭”前斜坡上。
櫻桃林內濃密的綠葉間,沉澱澱的枝頭掛滿了果實,讓人垂涎;在這裡親近湖水、放飛心情,是久居鬧市的人難得的愜意追求。雲落和清水甜子沿著左手彎彎曲曲的木製棧道進入湖區。柳蔭低垂,蘆葦密佈,時有鳥啼從水面樹叢中低低傳來。
遠山近水,蒼蒼茫茫,陽光照在湖面上,浮光躍金,有點刺眼。棧道兩邊每隔數十米就豎立起大理石碑,引導遊客欣賞蘆葦、菖蒲、紫薇等,還配有照片和文字說明,向大家介紹此地的動植物和修建溼地公園的過程,饒有趣味。
沿著湖邊的木板棧道信步走去,完全置身於煙波浩淼、殘荷片片的美景之中。一路上,秋風撲面,清香遠送,湖浪拍岸,真是趣味盎然,令人陶醉。不知不覺來到了掬月榭小憩。
所謂榭,是建築在土臺上或水面上的,一般是四面開敞通透的房屋。掬月榭是依水架起的水榭,是四面臨水的觀景平臺,供遊容觀賞、眺望、小憩。
這個榭與常見的小榭不同,它由東、西兩座很大的廳屋組成,兩廳之間,有長長的廊橋相聯,形成兩頭大中間細的啞鈴狀建築。
整個水榭全部架在湖面上,築三條棧橋與周圍的湖岸相連。不僅如此,東邊湖岸上,還建有觀水亭,南面湖面上,更建有曉荷堂。這榭、亭、堂三座景觀,成半園形排開,似斷非斷,相互輝映,蔚為壯觀。
掬月榭祟尚自然,追求古樸。上方屋頂,全用茅草覆蓋。下方的橫樑立柱、圍欄坐椅,概以原木為之。不僅梁末雕、棟末畫,而且椅末漆、欄未油,盡顯木質本色,真可謂迴歸自然。這種古樸風格,與重樓疊宇、飛簷翹角、雕樑畫棟的榭、廊完全不同。
這座水榭建築風格古樸,但榭內楹聯頗多,遊人覺得很是雅緻,富有情趣。有一聯為:兩岸蒹葭編歲月,一湖煙浪記滄桑。兼葭,蘆葦的總稱,水邊所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