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平湖秋月。把西湖劃分為外湖和裡湖,並將孤山和北山連線在一起,是將西湖市區與風景區相連的紐帶。白堤在唐朝稱白沙堤,是為貯蓄湖水灌溉農田而興建的,以風光旖旎而著稱。
宋時因此路是通往孤山的唯一的道路,故稱孤山路。明朝修築後,雜植花木,廣植桃柳,景色絢爛,亦名什錦堂。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西湖市任刺史時,常到白堤漫遊,並曾作《錢塘湖春行》一詩云: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白居易在治理西湖市時,興水利,建石涵,疏浚六井,開拓西湖。政績昭然,有德於民。後人對這位賢明的地方官充滿懷念,故稱白沙堤為白堤。實際上白居易任西湖市刺史時,曾在舊日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修築了一條堤,稱為白公堤,如今已經無跡可尋矣。
白堤舊日以白沙鋪地。今已改為柏油路面,寬闊而敞亮。靠湖邊密植垂柳,外層是各色的桃花。每到三四月份垂柳碧綠的窄葉掛滿柔軟的柳枝在湖風中婆娑起舞,柳枝飄飄蕩蕩的垂進湖面。垂柳與湖水讓人感覺到了大自然那天衣無縫的和諧與濃情。
雲落和柳燻隨意的走著,欣賞著兩岸一樹楊柳一樹桃,粉碧交錯,桃花盛開,紅白相間,芳草如茵。柳絲垂線呈現一片生機盎然,對映在西湖裡的倒影都是活靈活現的美,走在白堤路上,彷彿在的畫裡在神仙的夢裡穿行。
白堤上有兩座橋,東面一座是斷橋,大名鼎鼎,西面一座是錦帶橋,知者寥寥。實則錦帶橋的風景並不亞於斷橋。因為站在錦帶橋上,既可左瞰裡湖。右挹外湖,又可近眺平湖秋月的露臺,而孤山則近在咫尺,綠樹掩映樓臺,夏時荷香醉人。
錦帶橋得名由來,一是橋在十錦塘。二是改築石橋後橋平如帶。白居易謂白沙堤“草綠裙腰一道斜”,這橋宛如束在裙腰上的一條錦帶,使西子更添光彩。以前雲落和安初遇顏沉魚安青桔騎著腳踏車,就經常在錦帶橋休息拍照。
斷橋離蘇堤六橋稍遠,錦帶橋離西泠、六橋均近。所以說“錦橋春接六橋煙”。錦帶橋舊稱碧涵橋,雖然名聲沒有斷橋那麼響亮,但自有一種動人的情趣。錦帶橋之佳佳在裡外西湖的一橋相通,碧波相連,卻裡外有別。
站在橋邊,雲落和柳燻看著小船咿呀過橋洞,從萬頃碧波漸入藕花深處,水天一碧變成了鬧紅一舸。那清新,那熱烈,讓人感受天地間的蓬勃生機。
倘若逢上細雨濛濛的天時,如珠的雨珠便“大珠小珠落玉盤”似地敲打著遊船的雨篷,更有一種“錦帶橋邊聽雨眠”之幽趣。
錦帶橋高不過盈丈,但由於它已經深入到了湖水的中央,成了西湖之中的一個制高點,所以錦帶橋是湖中觀賞風景的絕佳地。柳燻和雲落站在錦帶橋上,四面的美景撲來,有種亦真亦幻,心搖神蕩的感覺。
在這裡,保俶塔,城隍閣,雷鋒塔盡收雲落眼底,能看到平湖秋月,孤山近在咫尺,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半遮半掩。柳燻牽著雲落慢慢的一步一步走上橋頂,眼界豁然開闊,心靈為之一振,胸中塊壘蕩然無存。
從錦帶橋西行不遠,雲落和柳燻就到了西湖十景中排行第三的平湖秋月景區。平湖秋月背靠孤山,面臨西湖的外湖,景觀沿湖一排敞開,包括御碑亭、水面平臺、四面廳、八角亭、湖天一碧樓等建築。
憑臨湖水,登樓眺望秋月,在恬靜中感受西湖的浩淼,洗滌煩躁的心境,是平湖秋月的神韻所在。西湖是個廣大的立體山水景色,有景在城中立,人在畫裡遊的美譽,不論站在那個角度,看到的都是一副素雅的水墨江南圖卷,平湖望秋月更是樓可望,岸可望,水可望。
平湖秋月景址是康熙確定下來的,當時將這裡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臺,臺周圍以欄杆,旁構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後人又勤石建景碑亭於其左。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臺樓閣錯落其間。
華國古代文人曾對觀賞西湖勝景有過一段絕妙的評說,提出觀賞西湖勝景,晴天不如雨天、雨天不如月夜、月夜不如雪景。因此,西湖景觀的觀賞特點之一是月夜觀賞勝於白日。
“平湖秋月”景觀特徵為充滿了詩情畫意的西湖秋月之夜: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臺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眾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融,置身於月光籠罩之中,產生身處月宮之上的幻境。
雲落覺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