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來我幾乎是在學院、宿舍、食堂和租來的小院這條直線上來回奔波,只要有一點時間便泡在了圖書館中去查閱我所需要的資料。
所有的功課中我最喜愛的還是物理,用了十幾天時間即讀完了所有的關於大學物理的基礎課程,然後瘋狂的迷戀上了功課中沒有的量子力學,那裡面給我的感覺是有著諸多的變化,雖然多數的時候還是用了微積分來解決一些問題,可是我漸漸的領悟了些我所不知道的東西,那就是宇宙。
古人說:“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從這個詞的來歷中可以明確的看的出來,宇宙並非是我以前所想的僅僅是一個龐大的世界,首先它應是一段時間然後才是一片空間,如果時間不存在那麼空間也就隨之而消失,可以這樣說我所理解的宇宙是時間、空間和在空間中分佈著的營養物質所共同構成的一個整體,所謂的營養物質正是保持空間能夠完整存在的能,能用另一種文字來解釋就是氣息。
在天文學的敘述中宇宙成了另一方物事,它是指所有實際觀測到或假想的天體及現象所組成的整個客觀世界,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從太陽系到銀河系再擴充套件到河外星系、星系團乃至總星系,人們的視野也已達到了一百多億光年遠的宇宙深處,天文學家們喜歡把總星系稱為“觀測到的宇宙”或也把總星系直接稱之為“宇宙”。這也就是說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它一直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在空間上無邊無界、在時間上無始無終。
在天文學家口中描述的宇宙中,宇宙天體便呈現出了多種多樣的形式,有密集的星體,有鬆散的星雲還有眾多的輻射場的連續等等,各種星體當真是千差萬別,它們的大小、質量、密度、光度、溫度、顏色、年齡、壽命俱不相同,天體們形成的時間也是有先有後,並且也都遵循著誕生、成長和衰亡的規律,但作為總體的宇宙卻是一直處於不生不死永無休止的狀態中。
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就已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世界有它的開闢出來的那一時也有它的開闢以前的即已存在的時候,更有它的開闢以前的以前的那些時光。《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形勢到渾沌形勢再到天地萬物生成的整個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有著類似的文獻,劉基波就說過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不停的作些旋渦般的運動,結果是較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面的虛空之中而其餘的重物質則構成了天體,這也就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在這個以一百三十億光年為半徑的球形宇宙裡,目前已被人們發現和觀測到的星系大約有一千二百億個,而每個星系又擁有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幾百到幾萬億顆,簡單的計算後即可得知已經被觀測到的宇宙中到底擁有多少顆星辰。
這與我理解的大部相合可也稍有了些不同,我想到的是宇宙本身即是生命的一部分,在一些關於道法自然的書籍中更是將人的本身當做了宇宙,對於這種觀點我很是贊同,我以為人就是個宇宙,只不過相對於身外的宇宙而言這個宇宙小了許多,可相對身內的事物而論,這個宇宙將無邊無沿永無盡頭。
按愛因斯坦的理論宇宙生於一點而不停的膨漲後形成了今日的洋洋大觀,這與一個人的生長過程是完全相同的。
人本身即是出生於那一個點,從一個細胞不停的分裂成了人的身體,細胞的生長有先後,直到最後所有的不同種類的細胞便構成了人的身體。我一直有一種錯覺,那些細胞中的細胞核就是一個個的星系,細胞中有無數的原子和電子,那裡又重新構成了一個新的世界,如果將細胞比成了一個宇宙,那麼我們也正是處於一個細胞中的一些被稱為原子或稱為電子的星球上,或者是生長於細胞內更小的一些類似於夸克的物事上,從而在那裡生生不息。
太陽系的結構總讓我想起原子和電子運動的形態,原子核在正中電子們圍繞著它瘋狂轉動,在這一時原子核便成了太陽,電子們也就成了一個個的星球了。
有時想想太陽系中所形成的這個能讓人們生存的星球所含的氧氣,將化學元素週期表與之相合後我時不時的有些讓我吃驚的發現。氧無素本身在週期表中排了第八位,那也就意味著太陽系應該只有八顆星球,不過人們總是將之稱為擁有九大行星,也不知是不是我理解的錯誤,太陽系本該只有八顆才是,這樣原子的結構才能平穩下來,只要多出一顆星球也就是多出一個電子即打破了這一平衡,當然那多出的一顆星球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