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部分

前面所講的修法是所有修法的入門和基礎,如果一個修行人在加行方面努力積累資糧,當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成熟的時候,在修這個修法的過程當中肯定會證悟,如果大家在這些修法上面沒有什麼體會、感受和證悟的話,修其他任何一個修法都不會有什麼收穫,因為這個修法是所有修法中最具體、最基本、最關鍵的基礎。

諸行無常的修法

無常的修法分兩種:一個是微觀的無常,一個是宏觀的無常。《普賢上師言教》當中講的都是宏觀的無常,微觀的無常一般不怎麼強調,但是今天這兩個無常都要講。

首先,什麼是宏觀,什麼是微觀呢?在日常生活中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的事物,都叫宏觀。而微觀則是我們的眼、耳、鼻、舌沒有辦法感覺到,但從理論上能知道它的存在的事物。無論微觀也好,宏觀也好,都離不開無常。

我們為什麼要修無常呢?在講三法印理論的時候已經講過,因為我們有常執,就會導致很多的煩惱,所以要修無常。為什麼要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去修呢?為了讓我們徹底明白一切事物的無常性,為了徹底地推翻我們的常執,所以要全方位修無常。

怎麼樣修呢?打坐的時候,前期的預備都是一樣的,皈依、發菩提心、排汙氣、祈禱釋迦牟尼佛……這些都做完以後,就透過上次講的那些邏輯來抉擇一切有為法都是生滅的,都是無常的。不但從宏觀的角度來說它是無常的,而且從非常細微的微觀角度來說也是一剎那、一剎那的。

上次講過,佛說:一剎那是指標尖穿過很薄很薄的一張花瓣所需的時間,但是,這個一剎那,我們還可以分為成千上萬個階段。我們可以想像,本身這麼短的時間再分為十萬個、百萬個等分的話,其中一個階段是多麼的短暫,然而,即使在這麼短的時間當中,每一個物質都在變化,佛經之中稱之為生滅,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運動。

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我可以把這本書從右手放到左手,但是,從微觀的角度來說,當我右手的書到了左手時候,這是不是一本書呢?它實際上已經不是原來的那本書了。因為右手的這本書在右手這個位置上就已經消失,永遠不會再有了。那左手的這本書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這本書的產生因緣是:首先,在右手的那本書在右手的位置上毀滅了,隨之在第二個位置上產生了新的書;在第二個位置上的書毀滅了以後,第三個位置又產生一本新書;第三個位置上的這本書毀滅了以後,第四個位置上又產生一本新書,就這樣生生滅滅,逐漸逐漸地過來,當書到了左手的時候,剛才右手裡面的書早已經不在了。書從右手的位置遷移到左手的位置的過程,我們稱之為運動。當然,運動還是比較宏觀的概念,但佛教的意思不是指宏觀意義上的運動,因為原來的書自身已經不在了,既然自身都已經不存在,又運動什麼呢?那麼,現在我手裡的這本書是什麼呢?這是緣起法的作用,在因緣和合的條件下,重新誕生了一本這樣的書。當然,我們的眼睛看不見這些過程和因緣,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只是把這本書從右手移動到左手。

再比如,如果把一個蠟燭或其他有光的東西在黑暗中轉一圈的話,雖然我們的眼睛明明看見的,是一個光亮的圓圈,但我們心裡都知道,這不是一個圓圈,它只是一個個有光的點,而不是一個連續的光圈,那為什麼我們會看見這個光圈呢?因為光點運動的速度快,速度快了以後,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圓圈,如果這個速度很慢的話,我們看到的,就是它在一步一步地移動。

電影膠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它的轉速降下來以後,我們在螢幕上看到的就不再是連續的畫面,而是一張一張地往前走,或者往後倒的圖片,但是,當它的轉速提高到一秒鐘達24幀圖片以上時,畫面就不再是一個個跳動的圖片,而成為連續的畫面,但我們的肉眼卻抓不到這一個個分開的圖片。

這本書也是這樣,在微觀世界當中,它從來就沒有動過,因為它的誕生和它的毀滅是同時的,但我們的常識卻與之完全相反。從我們的常識的角度來說,它是一直存在的,因為我們以前學的這些知識都是錯誤的,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理解這種剎那的無常。當現在這些細微的細節被還原出來以後,宏觀的感覺和終究的事實就會發生衝突。

我們反過來觀察自己也是這樣,我們一般會認為,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樣一個人,但這也是宏觀上的概念;從微觀的角度來說,這就是大錯特錯,因為所有的物質都是一剎那一剎那地生滅;而從更深層次的境界來說,宏觀微觀的觀點都不正確,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