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從而使一切有情離苦得樂。這就是觀想的方法。
3、兩首偈頌
前面講了自他相換的思維和觀想方法,打坐時還要念誦相關的偈頌,即:
若幸以樂轉諸眾
祈願利樂遍虛空
若苦領受他眾苦
祈願苦海盡乾涸
另外還有一首偈頌是:
願普天眾離苦及苦因
悉皆成熟於吾之相續
吾之一切利樂之善資
願宿母眾獲而成正覺
這兩首偈頌具有非常殊勝的加持,哪怕是以造作的發心來唸誦,其功德也遠遠超過了只為自利而唸誦成千上萬遍本尊心咒的功德。
雖然所有的佛法都很殊勝,但其殊勝程度還是有所差別。(這主要是由於修法者發心的不同而造成的。)既然是這樣,我們就應當了知哪一個法是最殊勝的。因為,在不那麼殊勝的法上,即使下再多功夫,其結果也不過如此;然而在非常殊勝的法上,哪怕只有稍許的精進,其收穫也是非同尋常的。
第六十八章 自他交換(下)
4
4、三個相換
下面要講的,是自他相換中十分重要的修法——三個相換,即:執著的相換;疼愛的相換;苦樂的相換。無論是在打坐中,還是在日常生活裡,我們都要進行這三個相換的鍛鍊。
(1)執著的相換
何為執著的相換?從無始以來,我們從來不曾把其他眾生執著為我,而始終執著自己的身心是我;所以從今以後,我們就要反過來——對所有眾生生起我執心,也即:把天、非天(阿修羅)和人等三善趣有情,當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餓鬼和地獄等三惡趣有情,當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眾生作為自己的身體,並且要像以前執著自己的身體那樣來執著所有眾生。
由於有了這樣的觀想,我執的範圍就與以前大不一樣了:從前是自己一個人;現在是所有眾生。若能反覆鍛鍊“執著的相換”,最後就的確可以待人如己般地對待一切眾生。
可是,很多人在剛開始時,不要說對這個想法有什麼體會,甚至連理解它也是相當困難的。我們的心裡難免會生起這樣的疑問:天、非天和人怎麼可能是我的上半身呢?旁生、餓鬼和地獄有情又怎麼可能是我的下半身呢?
當然,這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僅僅是一種精神上的觀想,並不意味著三善趣眾生真的是自己的上半身;三惡趣眾生真的是自己的下半身。然而從究竟的意義上講,自己的身體其實也不是“我”。
雖然人們總認為身體是“我”,可是,對輪迴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我們現在的身體不是從前世帶來的,而是由另外的因緣所產生的,因此,我現在的精神,肯定也曾經(如前世)是屬於六道中另外一個“有情”的,而不是屬於“我”的,(這裡所說的“有情”和“我”,都是指有情和我的身體。),由此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的身體並不是我。而且由中觀的推理,也能得出相同的結論。
既然在這個身體上根本不存在一個我,而我們卻可以把它執著為我的話,那麼為什麼不能把六道眾生的身體執著為我呢?這是同樣的道理!只是我們從來沒有這樣的習慣而已。所以,我們要從現在起,開始逐漸地去習慣這種“執著”,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
下面再以一個事例來說明,“執著的相換”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譬如,當全村的人集中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視自家人為我方,視其他人為他方,而且會對自己生起我執,並對自己的親眷生起我所執。(我所執,是指對我所擁有的人或物的執著。)這時,如果有人對我方不好,我就會生起瞋恨心;
接著,再將範圍擴大。比如,當全縣的人集中起來舉行比賽的時候,則我所執的範圍也隨之擴大到我們全村的人,如果我們村在比賽中輸了,那我肯定會不高興的;
同樣的,當全省的人集中在一起的時候,則我所執的範圍又擴大到我們全縣的人;
而在奧運會等世界級的比賽中,自己所執著的,就會是自己國家的人。
其實,這些執著都是毫無根據的。因此,現在我們所要執著的,不是一個村、一個縣或者一個國家的人,而是執著所有眾生是我的身體。若能這樣精勤思維,最後就可以打破國家、縣、村和他家、我家的界限,而對所有眾生生起我所執。這就是執著的相換。
佛經裡也有這樣的說法:“眾生頭痛,故菩薩心痛。”意思是說,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