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3部分

不足。

解決溫飽問題,首先要大面積提高糧食產量。我們這裡土壤貧瘠,種子嚴重退化,必須提高土壤肥力,改良作物品種,這兩個問題可以借鑑二隊的經驗解決。

再就是解放勞動力,這可以用推廣除草劑和生物殺蟲劑的辦法來解決,最費人工的夏鋤生產就可以全部免除,剩餘勞動力用於搞飼養業和食用菌養殖業,增加社員的收入,改善目前的貧困狀況。

有了糧食,縣裡可以開辦釀酒廠,用餘糧釀酒可以獲得很高的利潤,對市場也是一個貢獻;用野果造果酒也可避免自然資源的浪費。

我們的農藥加工技術可提供給縣裡,縣裡建一箇中等規模的農藥廠,生產的除草劑和殺蟲劑可供三百萬畝土地使用,一年銷售收入能達到一千萬元。

公社辦一個食用菌種培養廠,向社員提供人工養殖木耳蘑菇的菌種,每年也可收入一百萬元。社員用鋸末、作物秸杆養蘑菇木耳,每戶每年也能增加五百元的收入。”

陳成道:“很受啟發,但不知建釀酒廠和農藥廠需要多少資金?”

李剛道:“釀酒廠在原來酒廠的基礎上擴建就成,需要增加十萬元投資;菌肥廠也需要十萬元。

公社的食用菌菌種廠兩萬元就足夠了。

大隊林場的廢棄鋸末和樹枝都可以用來生產食用菌,每年增加十萬元沒問題。”

陳成、張家良、於德全幾人均覺計劃切實可行,資金也可以解決,決定回去立即擬訂詳細計劃,儘快落實。

中午,李剛在治山隊,用紅燒野豬肉、野雞燉蘑菇、木耳炒雞蛋、清蒸大鯉魚、“老龍口陳釀”招待了幾位客人。

吃飯的時候,公社張家良書記說:“現在,濱城市開始招知青回城,公社給老虎城子知青點兩個名額,希望你們互相謙讓,不要鬧得不團結。”

臨走,每人留下四兩糧票,三毛錢飯錢。

點長趙建華出車回來時,召開了會議,落實兩個回城名額,結果是女生楊黎明和劉建新這一對情侶中選。楊黎明父親有病,需要回家照顧;劉建新哥哥姐姐在外地,(奇*書*網…整*理*提*供)父母年齡大了,也需要有人在身邊。

招工表很快下來了,兩人被“濱城造船廠”錄用。

臨行前,李剛在治山隊擺下豐盛的酒宴為他們送行。

大家在一起同甘共苦了三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都有些戀戀不捨。

李剛從治山隊取出三萬塊錢,每人一萬五,算是他們的獎勵錢。

李剛把養豬場交給“耗子”張浩管理;養雞場掙錢不多,不辦了,把雞賣給縣罐頭廠;人手集中到菌肥廠和養豬場。

第二天,譚麗同杜麗萍開一臺解放;李剛開一輛“野馬”大吉普,拉著楊黎明和劉建新的行李物品,天明出發,日沒落就到了濱城。

先到劉建新家。父母見劉建新回來,歡喜非常,把東西卸下,再送楊黎明。

楊黎明家住在靠郊區的兩間半平房,哥哥結婚住了一間,父母和兩個弟弟住一間;楊黎明回來,只能和父母、弟弟們擠在一起。

楊黎明對李剛他們說:“沒辦法,現在像我們家這樣的條件就不錯了,好歹有個棲身的地方,還有條件不如我們家的呢。”

楊大伯咳嗽著出來迎接他們,李剛進屋,只見兩間屋中間用板壁隔成兩間,楊黎明哥哥嫂子住裡間,楊大伯五口住外間,與對面屋的鄰居共用一間廚房,住的確實緊張。

李剛給楊大伯號了脈,是慢性氣管炎,當場給他消了炎,開了鎮靜止咳的中藥,囑咐不要勞累,休息調養一陣子就會好。

李剛與楊大伯商量,能不能在院子裡蓋兩間房,緩解一下家裡的擁擠狀況。

楊大伯說:“那當然好,只是家裡沒那麼多錢,也買不到蓋房子的材料。”

楊黎明道:“我有錢,李剛你幫我們買材料好嗎?”

李剛道:“我們明天就去買材料,讓你哥哥求工友幫忙,幾天就能把房子蓋起來。”

當天晚上,李剛住在杜麗萍家,杜伯伯見女婿上門,做了豐盛的飯菜招待李剛。李剛將貂皮大衣送給岳父岳母,兩位老人家體會到女婿、女兒的孝心,責怪他們不該亂花錢。

次日,李剛開著解放車,拉著楊黎明和劉建新跑了幾趟,買回來兩車紅磚、水泥、白灰、預製板等建築材料。

楊黎明的哥哥請來四個幫手,立即動工,在院子中幹了起來,三天工夫就把兩間房的牆框子砌起來了。用預製板封頂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