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受,也正是因為如此,何採瑩最終還是選擇了與他見面。
只是,面前這個除了濫情地有些不話這個缺點以外,其它的條件都是那般優秀的小男人,在知道二十歲的他,已經是一個孩子的父親時,不知道會怎麼樣?何採瑩不知道,她甚至會想,在他知道盼盼的存在時,會不會嚇得落荒而逃,畢竟在二十歲的這個年紀,還是一個無法能夠把責任這個東西與二十歲聯絡在一起。
何採瑩喝了一口咖啡,似呼像是隻有咖啡杯中的苦味才能讓她的情緒稍稍平靜一些。
“你在聽我說話嗎?”向雨峰見何採瑩的神色有些……嗯,不在這裡的模樣,便問了一句。
何採瑩放下咖啡杯,說道:“你能給我介紹一下《獻給愛麗絲》這首曲子嗎?”
向雨峰一愣:“嗯?什麼?”
他沒有聽明白,他當然沒有聽明白,因為,連何採瑩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就突然地冒出來一句這樣的話來。即使她想要叉開話題,也可以找點別的,但話即然已經說出口,總是要繼續的。
“我非常喜歡這首曲子,尤其在我知道,這首曲子是貝多芬獻給某一個女孩子的時候,可是我只知道這麼多,我想你是不是可以告訴我一下。”
向雨峰的身子微微後靠,他望著何採瑩這個女人,他知道這個女人在躲著自己,不僅是在眼神上,更是在話語上,向雨峰心中嘆了口氣,不管如何,能夠相遇就是最好的事情了,其它的,暫時先放下吧,一步步地來。
“《獻給愛麗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其鋼琴小品。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開浪漫樂派之先河的偉大作曲家。人們都比較熟悉他的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和歌劇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為數不多的器樂小品,也同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鋼琴小品《獻給愛麗絲》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首。但樂譜發現於1867年,因此貝多芬生前並未發表。關於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有許多種說法。其中受到廣泛認可的觀點則認為這首樂曲可能是作者四十歲時(1810年)為他的學生,名叫伊麗莎白?羅克爾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伊麗莎白?羅克爾是德國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約瑟夫?奧古斯特?羅克爾的妹妹。1807年,14歲的伊麗莎白跟隨哥哥來到維也納,很快就被貝多芬所接納,成為他身邊數不多的朋友之一。伊麗莎白後來嫁給了貝多芬的朋友。貝多芬在創作這首樂曲時,兩人保持著親密的友誼,顯然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那段時間裡,在貝多芬的生活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叫愛麗絲或伊麗莎白的其他女子,愛麗絲是伊麗莎白的暱稱。可以確認的是,貝多芬十分喜歡她。
另外的兩種說法如下:——18081810年間,貝多芬已經是近四十歲的人了。他教了一個名叫特蕾莎?瑪爾法蒂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贈給她。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整理者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致特蕾莎》的原名,而稱之為《致愛麗絲》了。——貝多芬12歲時,到一個富商家裡去教鋼琴,貝多芬非常喜歡這家的女兒愛麗絲。這首鋼琴曲是貝多芬那個時候創造的。此曲形象單純技巧淺顯,顯然是為了適合於初學者的彈奏程度(現為鋼琴五級曲目)。發表以後,不脛而走,幾乎成為初學者必彈的曲目之一。樂曲以迴旋曲式寫成,環繞基本主題,有兩個對比性的插段,一開始出現的主題純樸親切,刻畫出溫柔美麗、單純活潑的少女形象。這一主題先後重複三次,中間有兩個對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調性上,色調明朗,表現了歡樂的情緒;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襯托下,色彩暗淡,節奏性強,音樂顯得嚴肅而堅定。一連串上行的三連音及隨後流暢活潑的半音階下行音調,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題的第三次再現。樂曲在歡樂明快的氣氛中結束……“
這無是一個優秀的男人,不過不屬於自己。
何採瑩望著侃侃而談的向雨峰,原本只是她無意中說起的一個小話題,沒想到,對於這個男人而言,卻並沒有絲毫讓他為難。即使是死記硬背,何採瑩也相信,沒有哪一個男人,會像面前的這個男人一樣,會記得這般的清楚,除非是他事先知道自己會問這個話題,不過,這可能嗎?
何採瑩心中浮起一絲淡淡的憂愁,屬於自己的已經隨風而逝,現在的自己只是一個在紅塵中飄搖的平凡女子,很多男人都對自己垂涎三尺,何採瑩不是不清楚,甚至包括一些南航的老總也在打著自己的主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