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部分

切都既激烈極端,又曖昧不清。沒有什麼可以一目瞭然。人物的正與邪也難以下出人人信服的定論。它是屬於成年人的奇幻世界,在對比現實社會中的種種以後,你會發現,原來黑暗奇幻的世界是如此——真實得恐怖。

它總是以一種非常人的視角去透視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達著那種陰鬱、痛苦和空虛的感情世界。用黑色風格的半虛構背景,表達著死亡和痛苦等主題的。在黑暗奇幻中發生的一切,決非無中生有的荒誕,而是在某程度上反映現實後,經過適當藝術加工的延伸。換言之,當你在閱讀黑暗奇幻時,請別忘記,你不光只是在閱讀一些不可能發生的虛無縹緲故事,你實在正閱讀著真實的社會,真實的人生。

要深入瞭解何為黑暗奇幻,首先必須瞭解什麼是〖哥特朋克式風格〗(Gothic…punk )。這實際上是由兩個單片語合而成的名詞。哥特(Gothic)和朋克(punk)。

哥特這名詞,最先起源於十一世紀的法國,但在文藝復興時期開始,這名詞流傳到了德國,並於當地發揚光大。它在德語裡的意思是“瘋狂”或“癲狂”、“狂亂”等。在文藝復興期間,歐洲內部動亂不斷,除了德國,其他國家國王大都沒有實權。諸侯林立,各自為政,關稅紊亂。世俗如此,宗教世界也不得安寧。先後出現了有三教皇之爭、基督教改革運動等等。上層社會由此而普遍對基督教心存懷疑,但是普通民眾仍需要心理上的支撐。故而雖然被禁止,但各種教派邪教巫術迷信依舊十分流行。

在文藝復興早期,人們普遍追著生活的快樂和對世俗社會的挑戰,不再滿足於基督教義提供的虛幻愉悅和未來天堂。文藝復興不僅僅恢復了古代的經典文學,還同樣恢復了對快樂、自由的追求。在經歷了1000多年超自然的道德戒律的束縛後,人們更渴望一種異教徒式的精神自由。

由中產階級開始興起所帶來的實用主義,使學者們開始懷疑教會的信條,認為教職人員不過是享樂主義的俗人。於是他們不再受到知識和倫理的束縛,以被解放的感官,充分欣賞著自然、男女、藝術之美。這種新的自由在使人們陷於道德的混亂、個人主義的分崩離析以及國家的奴役之前,為人們創造了一個令人驚奇的時代。並且同時孕育出偏向黑暗與瘋狂的哥特式文學。

哥特式文學,對於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以及唯美主義,總是有著一種天生的近乎偏執的極致追求,它總是表現出一種孤僻梳離,陰沉的精神氣質。它總是探討那些引人去深思的社會問題、種族歧視、戰爭和仇恨。精神上對死亡的迷戀,驅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試圖於去找尋對生活、痛苦、死亡的另一種思考。

這種與經典哲學觀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得它久久徘徊於主流文化和嚴肅藝術的大門之外。然而桀驁不遜的哥特對此絲毫不以為意,頹廢叛逆的地下氛圍反而更適合它發展。在黑夜中嗚咽的風聲、月影裡的狼嚎和鮮血滴落在泥土裡的聲音,還有帶有濃厚悲劇與宿命氣質的神聖莊嚴大背景中,它把暗夜裡的絕望掙扎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十八世紀下半時代的英國,哥特式文學到達了發展的最顛峰。大量描寫發生在陰森恐怖古堡中的復仇或志怪故事的哥特式文學,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以其濃厚的“非現實主義”特性,使它對世界文學史上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恐怖、神秘、驚悚、以及與現實生活最大程度的相互結合,是它最大特色。死亡、恐懼、黑暗,加上宗教主題,金屬性質的暴烈和鬼氣森森的聖詠女聲這種兩極並置,哥特式文學,對保守而循規蹈矩的騎士國王的時代,作出了最決絕激烈的告別。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號稱“垮掉的一代”的年輕人們,在反對當時美國政府所進行的侵略越南之戰爭中,用各種極端的方式,將心中憤懣以叛逆的言語、衣著、音樂甚至暴力等方式表達發洩出來。毒品、性開放、奇裝異服、怪異髮型、重金屬搖滾、改裝機車等都是它的外在表現。而其內在,則表現為悲觀、頹廢、和無處不在的末世情意結。主要是人們無法給自身定位,找不到自身存在價值及對未來之無望恐懼下的一種反動與反彈。

“垮掉的一代”無法改變現實,懷著苦悶與不被外人理解的心情,他們惟有以異常的反社會病態行為,來宣示自我存在。 這股風潮的出現,本身就基於一種類似於哥德式的環境。因而朋克文化順應時勢,應運而生。從其精神本質上而言,朋克文化正是哥特式文化在後現代主義新時代空虛與苦悶,與及對現實不滿而產生的憤怒中成長起來的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