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rì卻是趕巧了”
“未想這轉了一圈,卻是由你將這個劇本又交給了我,事實真是奇妙啊”馮小剛感嘆一聲,“可見我與這劇本是真有緣分的,既然如此,我便不推辭了這個本子,我接了”
“ok,那我們就來談談合作的事”姜成打了個響指,笑著說道
《投名狀》與《集結號》提前兩年上映,卻又會在賀歲檔上映,可見明年的賀歲檔有好戲看了
這便是姜成特意拿出這兩個劇本的原因:滿足他心裡的那絲惡趣味
………【第二百七十三章 最好的電影投資商】………
() 談妥了執導的事,下面就是有關電影製作的事了,首要的便是商談電影前期投資。
“《集結號》的場面相對來說沒有《投名狀》來的大,所以相對來說這個製作資金會少很多。”談到正事,姜成馬上變得嚴肅起來。
馮小剛雖然是國內有名的大導演,但還不是“億元票房俱樂部”的成員,所以姜成不可能像對張藝謀那樣隨便就撥給他足夠的資金。在商言商,作為一家大公司的老闆,他還要對自己的公司負責。
馮小剛顯然聽出了姜成的言下之意,點頭應道:“這是自然的,不過《集結號》前期的戰爭場面要是想拍出效果來,沒有一定投資是不可能的。特別是裡面那些槍支、大炮、坦克的,想要拍出絕對真實的效果,可能要製作足夠逼真的道具;還有各種爆破場面,需要請來專業的團隊,那可要耗費很大一筆錢呢!”
這就是討價還價了。在電影製作前期,導演yù要足夠的資金便會跟投資商據理力爭,而投資商為了控制成本,也會一步步跟導演扯皮。兩方意見不合時,可能會爭論許久,一兩個星期乃至上月都不足為奇。
張藝謀與陳凱歌在一旁默不作聲,這種場面他們不知經歷過多少次了,基本每一部電影成功上映的背後都是導演的血和淚的交織。旁人只看到了導演在電影劇組裡發號施令,意氣風發的樣子,有幾人看到過那些名導大導們為了電影資金在背後苦苦求投資商的卑微,為了那一點點資金與投資商分毫必究的斤斤計較,有時可能只是為了一兩個鏡頭的膠片而已。
基本上圈裡的導演都是從這種情況一步步走過來的,沒有一人能一步登天。也就等到成為有名的大導演了,那些投資商主動上門送錢的,才可以真正揚眉吐氣。
作為國內最頂級的導演,張藝謀與陳凱歌無疑都做到了這一點。只要他們放出“要製作新片”的風去,家門口馬上就會被蜂擁而來的投資商踏破門檻,所以他們都不會愁電影資金的事。
而此時的馮小剛跟他們相比卻還要差一些,還得就電影資金與投資商們仔細洽談。
作為好友,他們自然是偏向於馮小剛,希望他能得足製作電影的錢。只是這個時候他們沒法插嘴,不然就是壞了圈裡的規矩。不過兩人也在觀察姜成,想看看姜成究竟能給馮小剛多少錢。
“馮叔你直接說吧,在你的預算中,這部電影需要多少資金?”姜成也是導演,明白裡面的彎彎繞,卻不想聽馮小剛將各種款項一一列出來,直接就要他報出個總賬來。
“唔……”馮小剛仔細盤算了一下,有點遲疑道:“這部電影要分上下兩部來拍,那至少總片長也要有3個小時,所以資金肯定是要多一些的。以我估計……至少的需要1。2億人民幣!”
“要多了!”張藝謀與陳凱歌都是心裡一沉,覺得馮小剛太冒失了。雖然看過劇本的他們也認同馮小剛的預算,而事實上要想將這部電影拍好,1。2億隻算一個保守的估價,再添幾千萬才足夠。不過跟投資商不能直接就要那麼多錢,那樣會“嚇跑”投資商的,因為沒有人能一氣拿出那麼多錢來。而且資金也不需要都在投資商那裡拿,因為還有贊助商,只要同意在電影中留出幾秒鐘的內建廣告時間就行。只是以《集結號》的題材來看,估計很難吸引到贊助商……
“1。2億人民幣?”果然,在聽到這個數字,姜成的眉頭皺了起來。只是聽到他的下一句,在場三人都愣了,“不夠吧!”
馮小剛嚥了一口吐沫,反問道:“那阿成你的意思是?”
“這實際上是兩部電影,而第一部又是主講戰爭的,要想將戰爭場面都拍到位,我估計僅第一部就得至少需要1。3億人民幣的投資。”姜成喝了一口茶水,繼續道:“而第二部雖然以文戲居多,但因為不是現代,各種服裝、道具、佈景什麼的也需要投入一大筆錢,保守估計也得需要5000萬。這就至少1。8億了,還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