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就是這個樣子的吧,不要怪我,篇幅有限,就只介紹這些。
巫妖(lich),對於熟悉西方幻想小說或是遊戲的人來說,這個詞再熟悉不過了。巫妖不能定義為一個種族,它是一種不死的產物。它可以由任何種族的生物轉變而來。巫妖的外形類似於一具骷髏,當然,有時也會有腐枯的肌肉連在上面。成為巫妖的過程是一個極為邪惡的過程,用某種特定的儀式來獻祭自己的生命。正統地說,巫妖是無法被人用普通方法殺死的,即使暫時被擊毀也會復活。成為巫妖后,巫妖必須要製作並保管自己的命匣——用來儲藏自己生命力量的介質。通常,巫妖會將它藏到連自己都找不到的地方,這樣它就不可摧毀了。但是,在我小說中,劇情不允許我跟菲度兩個人滿世界去找命匣,所以,我對它作了修改。赫及拉爾,不是我要逼你出局的啊,實在是你人緣太差了。
除了一些特定的種族外,小說中出現的幾個名字也是有所出的。
首先有請反一號——魯司菲斯先生!其實,不用我說,這個名字也已經火得很了。就是傳說中的Lucifer,也有音譯成露西法,魯西華的。他的存在被很多人認為是撒旦的一體,毫無疑問的魔界之主。傳說他的前身是一位大天使,擁有與神媲美的力量和容貌,但是,後來因為觸怒了上天,被降下災難。由自己的兄弟——戰天使米歇爾,將他刺入了地域。魯司菲斯也由此成為了墮落天使的代名詞。在《禹鼎劫》中,也出現這樣的傳說,但是,從魯司菲斯和尼梅的話來看,這傳說好像有出入。但是在下為什麼仍然要引入這個故事呢?當作揖個懸念,來推銷足印的第三部,也是禹鼎劫的續集吧。
接下來介紹的,是我們偉大的中國神話的產物。有些人曾對我同時引進中西兩種神話的做法提出過疑議,他們認為這樣會讓自己的小說中不中、西不西。對於這種看法,我不置褒貶。在下覺得,既然是神話,就都是人們幻想的產物,又何必搞什麼中西之分呢?如果覺得好,那就是好;如果不喜歡,那也是各人的自由,強求不得。如果喜歡周杰倫的音樂,那就不用去給他定義他的曲風,只要你喜歡,他堅持,那就夠了。我不敢在這裡多說了,但是,我會堅持我自己的風格。
第二個介紹的就是搞笑王——饕餮。它在中國古代的傳說中真是紅透半邊天了,不僅如此,它的名字即使在現代,也經常被提起,不管那兩個字寫起來有多繁瑣。也許是它太紅了吧,它的出身有很多個版本,這裡,作者只聽說過兩個。第一,有人傳說饕餮是龍生九子中的一子。第二,有人傳說它是蚩尤被斬首後,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另外,對於饕餮的長相,也有很多版本,最誇張的是說它只長個頭,沒有身子。《神異經……西荒經》給它的外貌定義是“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正因為沒有定說,所以我對饕餮的外形也作了不小地改動。不管怎樣眾說紛紜,饕餮最大的特徵還是貪吃。這點我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饕餮之所以這麼出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的這個特點。饕餮如今已經成為美食家的代名詞,人們一看見“饕餮”二字,往往就會聯想到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第三個介紹的是見器皿——禹鼎。這個詞的出處在禹王治水之後。相傳禹治水成功,舜傳位於他,九州的地方官送來許多銅,禹就叫工匠鑄成九隻寶鼎。鼎上刻繪著各種毒蟲害獸和妖魔鬼怪的圖象,使人預先對這些東西有所提防。人民感念禹的恩德,就叫寶鼎為“禹鼎”,以後又把“禹鼎”作為辨認奸邪的代名詞。也正因為有了這個基礎,很多人開始延伸這個傳說,說那禹鼎封存了九洲各地的妖魔鬼怪,不讓它們為禍人間。拿它來裝那些小說裡的怪物,真是太合適不過了。
還有就是狻猊,它也是經常出現在中國古代的神話中的。有人說它就是獅子,也有人說它是龍生九子之一。也許這就是我安排它對饕餮死心塌地的原因之一吧,總之,狻猊忠得還是挺可愛的。
接下來的就是那些小角色了,第二十五章出現的狍鴞、英招、猛猙、舉父等等。它們都出自《山海經》。
英招,人面馬身,有虎紋,生鳥翼,聲音如榴。
猛猙,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如猙。
舉父,有獸焉,其狀如禺(即猿猴),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舉父。
值得注意的是,狍鴞在山海經中的形容“羊身而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是食人。”很像饕餮,而且,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也曾提及“為物貪埃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