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面前淡定的聽他說話。
不過作為李世左膀右臂的杜如晦怎麼跑到洛陽王述家來了呢!
張陽有所不知,原來杜如晦到洛陽來是為了處理秦王李世民的後路,二管家的身份不過是其掩人耳目用的,在王家卻是因為方便與張嶽聯絡。
杜如晦說話比王述可直接多了,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賢侄,你是從何得知輔機與王妃之事的,說句實話,此事老夫亦有參與,天下間知道的這事情的更是隻有極其少數人,甚至連你舅舅都還是不知道的。”
杜如晦這樣問其實心中有三個思量,這事兒若是張陽是聽別人說的,這個人是誰,於秦王是敵是友?若是敵,就應該趁早商量對策,以往內馬上就要起事了,長孫無忌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要是這件事給暴漏了,那麼李世民這幾個月來的規劃的就是完全做了無用功了,甚至還可能讓長孫無忌也陷入險境,若不是秦王的敵人,這個人的身份是誰,當今天下竟然有這樣的人,竟然能如此準確敏感的捕捉到時局,堪比當年諸葛孔明臥龍三分天下的眼光了,這樣的人才若能為秦王所用那麼天下何愁不平,李世民登基後何愁無能臣治世。
這兩條是杜如晦的考量,還有一個大膽的揣測,連杜如晦自己都覺得荒唐,就是這個訊息根本不是別人告訴這個弱冠少年,而是張陽自己猜出來的。
若是最後一條,杜如晦看張陽的眼神就發生了變化,雖然這小兒行事魯莽,說話少了分寸,但憑他剛才的一番款款而談就可以和秦王府多數幕僚一較高下,他少的只是幾分歷練。
當即,杜如晦決定不動聲色觀察,他覺得憑自己的眼力看出一個人是否說謊還是可以的。
張陽覺得被杜如晦那雙平靜無波的眼睛盯著很有壓力,但張陽畢竟是兩世為人,豈是一般同齡人可比,雖然來到這裡之後有了手機的幫助張陽日子稍微平順了點,但大抵不是真正的紈絝子弟。
於是張陽稍微整理了一下先前想好的說辭,慢慢道來:
“這個,小侄從小就是喜歡胡思亂想來著,今天聽老師說了下,感覺很是奇怪,就把這件稀奇古怪的事情往前後多想了幾步,覺得秦王和秦王妃的事情很是蹊蹺,於是猜想是不是世人誤傳,想到誤傳,小侄又開始想到三國周瑜打黃蓋的典故,長孫大人與親王殿下的關係一時間猶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這才急急忙忙前來找舅舅驗證事情真偽。”
經過這一問一答的對話間,張陽越發肯定,這個杜先生就是杜如晦本人,想到杜如晦日後在李世民朝堂上那種種優待,張陽馬上就打蛇隨棍上,自稱起了賢侄。
杜如晦聽到這話雙眼瞪的異常圓,“你是說,這一切都是你自己猜出來的?”
雖然自己猜到這個可能,但是一旦被證實,杜如晦還是大為震驚。
張陽覺得自己的話沒有什麼漏洞,既然牛皮已經吹出去了,不如大大方方認下來為好,反正任杜如晦想破腦袋也不會猜到這世間竟會有手機這個神奇的東西,“是的,這些都是小侄的猜想,不過杜先生剛才如是確認,小侄現在還是不敢完全確認的。不過賢侄對自己的猜想還是有幾分把握的,呵呵呵!!”
杜如晦聽完之後心裡直罵自己魯莽,就說嘛,這件事情可是做得天衣無縫的,怎麼可能是個人就知道呢,想到剛才自己忍不住破門而入的舉動,不禁老臉一紅,年紀一大把,竟然還如此衝動,衝動誤事啊!
“所謂局者迷,想不到老夫自認為能騙過天下人,卻是不想被一小娃給識破。罷了,罷了,只要能騙過長安城內那些人,其他的也無法,也不能苛求了,幸虧是賢侄看出問題來了,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沒有到處說,就直接來這了,真是大幸啊!!”畢竟是日後響噹噹的人物,杜如晦不可能這點肚量也沒有,當即承認了自己的過失,還衝張陽拱手致謝。
張陽王述這舅侄倆忙擺手說不敢當,張陽心想:人家是給咱客氣,要是咱真不客氣收下了人家的客氣,日後可休怪人家對咱不客氣了。
要說能察覺出來這事有問題的肯定不止張陽一個人,不過畢竟這些沒有親身經歷此事的人肯定是不太敢確定的,而親身經歷的,卻都能被騙過去,這就是所謂當局者迷了,再說大家都沒張陽的資料豐富,要知道古代的資訊來源很多都是語焉不詳。
感嘆完了,杜如晦看向張陽的眼光可是充滿了讚賞,“賢侄啊,你能從這些隻言片語中就能猜出這件事情大概,實在讓老夫佩服啊,不愧是做出《雁丘詞》和《梅花三弄》的少年英俊啊!張嶽這老小子倒是生了個好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