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幾天,守城的齊將派代表來與趙奢擇日決戰,但趙奢聽從趙括的意見,拒絕與他見面。過了幾天,麥丘的人殺了守城的齊軍將領,投降了。
趙括的辦法奏效了,趙奢暗暗佩服這個兒子比自己強。惠文王對趙奢能夠在不到一個月就攻下麥丘而且傷亡很少的事蹟感到很好奇。趙奢就對他講了這是趙括的辦法,惠文王重賞了趙奢和趙括。
又一戰趙惠文王二十九年,惠文王恃強欺負秦國,拒不履行先前與秦國達成的換城協議,讓秦國十分惱怒。秦派中更胡陽透過盟國韓國的上黨地區進攻趙國的閼與。
閼與地處太行山西,透過太行山的孔道,可以進抵趙國的都城邯鄲,是個十分重要的軍事據點。胡陽是出於白起門下的秦國名將,此前屢有戰功。
閼與告急,惠文王問廉頗,廉頗認為道遠險狹,難救。惠文王又問藺相如,藺相如認為閼與難救。不如在邯鄲附近的武安設防,以逸待勞,殲滅這股孤軍深入的秦軍。惠文王不想丟掉閼與這個戰略據點。就問趙奢,趙奢認為閼與必須要救。
如果丟掉閼與,即使在武安殲滅入犯的秦軍。閼與也必定被其臨近的上黨韓軍佔領,丟掉閼與給邯鄲造成的危險一樣會存在。閼與雖然道遠險狹,兩軍在此作戰,譬如兩鼠鬥於穴中,狹路相逢勇者勝。惠文王十分欣賞趙奢的勇氣,命趙奢為將救閼與。
趙奢將行,與趙括語。趙括認為,胡陽乃白起所看重的秦軍名將。很會用兵,趙軍雖然強勁,但無必勝的把握。憑勇而戰,秦軍也很勇敢,趙軍的勝算只有一半。趙奢問趙括有何想法,趙括說,秦軍借韓路攻趙。韓國很擔心被秦軍順手牽羊。
而秦軍連年攻韓,雖然迫使韓國成為他的盟國,但韓國反覆無常。此次秦軍深入韓境,必定要提防韓國的反叛。秦韓兩軍實際上是互有顧慮。秦軍遠道攻趙,利在速戰。趙軍應讓秦韓兩軍相疑。分散秦軍對趙國的注意力。如果讓秦軍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恐懼,那麼秦軍就好戰勝了。
趙軍再示之以在武安設防,給秦軍造成趙軍要以逸待勞迎擊秦軍的假象,使秦軍的注意力轉移,然後再火速突襲,秦軍可一舉殲滅。
於是,趙奢一面派人潛入閼與,告訴守閼與的趙軍,國內已派大軍來救,一個月內必解閼與之圍,務要監守。一面選派軍中智勇機變之士,潛入閼與附近,先喬裝秦軍攻擊韓軍,又喬裝韓軍攻擊秦軍,如此反覆,使秦韓兩軍相疑。
最終趙軍大勝,秦軍名將胡陽戰死。趙奢救閼與,前後正好用了一個月,而趙奢正是由於聽從了趙括之言才會有此大勝的。
趙括的確是展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正是由於他的這兩次的出謀劃策,才讓讓其父趙奢能夠輕易的獲此大勝,可是其本人卻一次真正的戰役都沒有參加過,並不知道為將著當要隨機應變,才能應對戰場上瞬息萬變的戰況,才能抓住戰機。
正是由於他趙括沒有真正上過戰場,也從來沒有獨立為將,多數戰功是當“軍師”得來的,也就是說沒有多少統軍經驗。他當然只會紙上談兵了。
這也就造就了,趙括臨巨戰的時候突然為將,由於沒有獨立為將的經驗,犯了眾多為將著不應該犯的經驗錯誤,最終造就了他在長平之戰的時候,讓四十萬趙軍,命喪秦國名將白起之手,讓其落下了這個紙上談兵的千古罵名。
不過這對他來說並不公平,應為戰後,白起見秦昭王,論趙括。白起說,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才全殲此軍,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腹中無食,以人充飢而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
長平之戰,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秀將領死傷無數,實際是秦軍未勝,趙軍未敗。唯一的不同是,趙括死了,我還活著。
秦昭王說,長平巨戰,秦失六十萬,趙失七十萬,秦可謂小勝。而趙括死,武安君存,可謂大勝。事後,范雎謂秦昭王,長平巨戰,大勝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
而張陽現在就也是面臨這種情況,甚至可以說比起趙括來說還不如,最少他做為軍師的時候,出謀劃策還幫助其父親趙奢打了幾次勝仗,喜談兵學,自己也著書立說,軍中門徒眾多,當時在軍中和民間已經是有了一定的軍事威望。
而張陽也就是胡言亂語了上次的玄武門之變,策劃了這次執行的誘殺東突厥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帶領的南下二十萬寇邊大軍的計劃而已。
由於這個計劃還在是秘密執行之中,而玄武門之變那次本來就已經有了基礎,他只是胡言亂語了一點而已,在加上由於是兄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