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大師能出手相助,無論什麼條件,柳生家全部滿足。”左衛門滿臉欣慰,沒想到柳生惠美的一次任性居然能讓家族迎來轉機!
還有半個多月準備時間,蘇淵直接住下,手裡還有三塊金光隕石礦,正好派上用場。這次不但關係柳生家族聲望,對於自己還有特殊意義。
大刀向,
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難得有機會讓小鬼子自相殘殺,用的還是哥打造的兵器!
頓時惡從心頭起,怒向膽邊生,蘇淵和徐奎動力十足,說幹就幹,馬上開始打造第一把武士刀。
先研究完柳生家所有珍藏的太刀,吸收經驗,足足上百把精品力作。雖然新陰流沒落,但柳生家財大氣粗,收藏堪稱一流。
“師傅,所有原料已經到位,隨時可以開始。”柳生惠美聽說要幫家族打造武士刀,激動的徹夜未眠,努力這麼久就是為今天,作為女孩,也能為家族崛起出一份力。
蘇淵檢查完所有原料,全部是用錢砸出來的極品,特別是砥石,堪稱奢華,幾十萬美金的極品。
昨晚直接從龍泉空運來的黃泥和寒泉水,就連松木炭也弄來一大車,萬事俱備,馬上開始。
所謂太刀,是鎌倉幕府時代所出現的武器,長3尺9寸,常與小太刀配合使用,戰場上用刀,大小兩把不離左右。
而肋差,則是掛在腰上的短刀,主要用來破鎧,如果足夠鋒利,可以用來對付身穿重鎧的武士,一擊必殺。
16世紀的戰國時代,島國冶金業開始使用進口礦石,礦石多為葡萄牙和西班牙販賣,通稱為南蠻鐵。總以為鐵錠都是從西方來的,但實際上,卻是印度的烏茲鋼和馬來鐵。而這些鋼材,曾是世界第一快刃大馬士革刀的原料。
早期鍊鋼術,一爐鋼必須冶煉七天七夜。最大特點是可以在一爐中同時煉出鋼、生鐵、熟鐵等不同品種。
基本一次鍊鋼,3400貫鐵礦砂、3600貫木炭可煉出300貫鋼,400貫生鐵和250貫熟鐵。由於冷卻方式及熔爐的不同,根據大小、軟硬,分為頃鋼、玉鋼、火鋼、千草鋼、出羽鋼和水鋼。
然後鋼到刀匠手上,必須重新回爐,進行脫碳或滲碳處理,並熔鑄成條形,這時候才算是真正的打造階段。
制刀時,需將此類條形鋼料加熱至赤灼,盡心錘鍛,並透過加熱反覆折迭打延,少則七八次,多則二三十次,這個標準已經超過龍泉寶劍的要求。
因為雜質太多,使之質地勻稱,這時候武士刀上獨有的花紋也會逐步出現,品質優劣,全憑工匠經驗。
宋朝的時候,曾經出現過一種冷鍛制甲法,在不經加熱的條件下,純靠錘子砸,可將鐵料鍛薄至原厚度的三分之一,堪稱絕技。
“小鬼子的刀說白了不就是夾鋼,還弄這麼多名堂幹什麼?”
徐奎想起昨天看過的資料,很是不以為然,夾鋼工藝,通俗理解就是將刀背、刀身、刀刃用不同鋼材進行打造,使其能夠在保持刀刃鋒利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自身的強度。
什麼狗屁三合,將鋼夾於上下兩層鐵之間;卷合,以鐵為心,外包以鋼。然後又細分成本三枚合,鐵為刃背、鋼為刃口而夾於兩層鐵之間。
四方詰,一條鐵料為幹,左、右分別以鐵條、鋼條為刃背、刃口,上下再加鐵。五枚合,基本結構與卷合相同,緯度在心材與鋼之間再加一層中間層,聽著都頭大。
蘇淵哈哈大笑,民族性格就是嚴謹,追求完美和極致,但這點正是傳統工藝的真諦。
“咱們古代是油淬,在這裡就是覆土燒刃,乃各門各派的不傳之秘。”蘇淵解釋道:“否則柳生大小姐也不會千里迢迢專門跑到龍泉去偷師。”
“也是因為如此,每個流派的作品都有獨一無二的花紋,真正鑑賞高手可以透過紋理和地肌判斷刀的優劣高低,叫做刃文。”
說完拿出幾把刀,講解道:“這把紋路如同丁子,也就是丁香的種子。第二把叫互目,齊整的波浪狀刃文。”
“不同部份也有單獨名稱,以互目波浪狀例,向邊鋒的浪底稱為谷,向刀背的浪頂稱為頭,中間的部份就稱為腰。”
“這兩把品質中等,也就是人榜前十的水平。你再看這把,流沙刃文,沸晶體與地肌夾雜,多條線紋出現,形似大漠流沙。”
“還有第四把,合有大量馬登斯晶體的線狀紋,很高反光度。線狀紋多彎呈閃電形,稱為稻妻,都是精品紋路,已經不亞於地榜水平。”
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