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道具是她用來表演用的,至於這些花拳繡腿矇騙了多少人,能矇騙多久,還不知道。
當領導不在的時候,金蓮就原形畢露了,聲調開始高八度,也不拖地、不掃地、不擦桌子,也不讀《聖經》了。
或者也不到廚房裡,不洗碗、不做飯、不擇菜也不煮飯,看人家忙,她在旁邊瞎指揮,做好了的菜她先嚐一嘗,評價一番。
領導看不清,受矇蔽,還自以為聰明,把下屬不當回事,實際上領導被賣了,領導還幫著數錢。人的悲劇就在於自己處於悲劇之中而感覺不到悲劇,這就是人類的通病,是最大的悲劇。
德志知道,春燕和金蓮的爭鬥不會停止,除非她們中間有一個離開機構,或者兩人都離開,或者其中一個死了,這種爭鬥才會停息。否則,就會永遠繼續。
因為制度不建立,談不到健全;因為忠言諫言不被採信,結果就沒有人再提,大家都昏睡,如同煤氣瓦斯中毒,在沉睡中死亡,也不想當出頭的椽子,先爛掉,反而得了罵名。乾脆集體沉默,最後,集體滅亡,反正大家結果都是一樣,都走向墳墓。
機構不用好人,偏信壞人,使壞人更加肆無忌憚,更加壞下去,好人就不可能繼續存在機構中,最後,要麼變色,要麼死亡。
春燕的鋒芒漸漸失去光亮,變得世俗起來,也學會了諂媚,像金蓮那樣說著肉麻的話,討領導的歡心。領導非聖賢,也愛聽順耳之言,直言之人靠邊站。要想得到實惠,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要想得到魔鬼的好處,就不要裝作光明的天使。
魔鬼指揮下的天使,往往更像天使,從來都不甘心失敗,反而處處要得榮耀,歸自己。
金蓮在家的時候,從來不去村裡的教堂。若有人問起來,就說:“去了鎮上的教堂。”
一個禮拜天,鎮裡的教堂打電話問尹懋,尹懋是村教堂的負責人,他外出做社會工作的時候,教堂的事務就交給了他妻子。問尹懋金蓮在村裡守禮拜嗎?尹懋說:“沒看見。”
鎮上以為她在村裡守禮拜,村裡以為她在鎮裡守禮拜,實際上她哪裡都沒去,兩頭瞞,又想讓人知道她多麼愛主,故意在人前賣弄。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了十一奉獻,不用向奉獻箱投錢。可以說,從有了奉獻箱以來,宗教就變得比較世俗了。奉獻是自願的,並不強迫任何人。如果非要集中一個時間不可,讓大家奉獻,實際上是讓人難堪,周圍的人都奉獻了,難道還要紋絲不動嗎?
叫人在一個比較集中的時段內奉獻,實際是強姦民意,帶點勒索的性質了。
奉獻的錢到哪裡去了,不公開、不透明,讓很多大發熱心的人自然就對善款產生了懷疑。這種合理的懷疑實際對宗教的興旺以及教堂的發展很有好處。
第126章 走訪農家
金蓮這樣玩,目的就是逃避奉獻,還有,不用聽道,更不用講道。但是,很多人還以為她很虔誠,這個教堂的人認為她在那個教堂,那個教堂的人認為她在這個教堂。
實際她哪個教堂都沒去,而是在一個沒有手機訊號的地方打麻將。
選在一個沒有訊號的地方打麻將,就不用擔心手機來電,也不用擔心有人打攪,贏了還想贏,輸了更要報仇,把本錢給打回來,反正一上桌,不是一會兒兩會兒就能打完的。
放假回家,她閒著無事,就去找牌友,高聲喊“一缺三,快來打呀”,人家不理。她還以為人家沒聽到,又提高了聲調,再喊叫一遍,人家聽得不耐煩,回應說:“我們要幹活,不像你,玩了還拿錢,我們不幹活,就沒有收入。沒收入,打輸了你不要錢行嗎?”
她才無話說。
關於金蓮的故事,還有很多,以後有空再續。請諸位看官耐心等候。
再說德志自從在高山地主後裔家開了群眾會後,他們很積極,就開始在自己屋後的山坡上挖找地方,清理樹木雜草石頭,開始動工挖了起來。有的家庭有舊水池,嫌小了,又申請新建一口池子,因機構只出一半的錢來資助,也就不在話下,原則上同意了。
還有的農戶本來有水池,可惜裝不住水,漏掉了,不想新建一口,想透過維修,堵漏,能裝得住水就行。
德志和尹懋決定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定方案,不搞整齊劃一,按照一個模式來實施專案,儘量發揮村民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村民透過專案,提升自己的能力。
村民的想法千奇百怪,但,只要他們願意,德志和尹懋還是願意幫助他們。有一個情況,是德志沒有遇到的。
張姓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