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7章 劃時代的棉布

據說,中原地區現存最早的棉紡織品,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發現的棉線毯。

到了元朝初年的時候,朝廷開始向老百姓徵收棉布,作為稅收的一種,由此可見,從那個時候開始,棉布已經成為了紡織品的一種。

到了明代宋應星編寫《天工開物》的時候,棉織品已經遍地都是了,“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再加上明朝的政府大力征收棉花棉布,勸民植棉,棉花從此深入了人們的生活。

所以在貞觀五年,張華要把棉花製作成布匹,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棉花摘回來是籽棉,傳統工藝是先把籽棉去籽變成皮棉,就是可以做棉花棉被保暖層的那種狀態,然後做成捻子,用紡車紡成線纏繞在梭子上,然後在織布機上織成布料。

這其中第一個環節就非常的重要,只要能夠很好的解決,至少用棉花來作為被子填充物是一點問題也沒有了。

“師父,你看這個脫粒機怎麼樣,符不符合你的要求?”

阿牛忙碌了幾天之後,總算是把張華要的東西搞出來了。

既然知道棉花的脫粒這麼重要,張華當然不會傻傻的讓下人自己去摸索。

要知道,歷史上單單一個棉花脫粒機的發展,就用了幾百年。

最開始的時候,大家完全就是用雙手手工的去處棉粒,那個效率……

“你試過了沒有,效果怎麼樣?”

說實在話,張華也是沒有用過,甚至連見都是沒有見過棉花脫粒機的,要不是有多啦在,他根本就沒有辦法畫出圖紙給阿牛。

所以單單靠看,他是看不出阿牛面前的這個脫粒機有什麼好不好的。

“我試過了,基本上可以把大部分的棉粒去掉。”阿牛有點不好意思的說道。

張華一看阿牛的表情就知道這個脫粒機應該還不成熟,估計只能將就著先用一下。

反正現在種植的棉花也不是很多,暫時還可以接受

“大部分是多少?”

“這……師父……我抽了一部分試了一下,基本上八九成的都可以去掉,但是時不時的總是還有一些棉花裡面會有一兩粒沒有去除。”

阿牛覺得自己有點對不起張華,這麼簡單的事情都沒有做好。

“先把這筐棉花放到脫粒機上,我親自試一試吧。”

張華看著眼前的脫粒機,和後世農村大量使用的稻穀脫粒機有那麼一點相似,都是採用的腳踏驅動,也算是實現了一丁點自動化。

雪白的棉花在脫粒機中伴隨著機器不斷的翻滾,偶爾還會有幾粒棉粒飛濺出來。

效果怎麼樣不說,至少這脫粒機的操作便利性和難易度,張華還是很滿意的。

脫粒完成之後,就是要把棉花變成棉線了。

人類進入漁獵社會後即已學會搓繩子,這是紡紗的前奏。

山西大同許家窯10萬年前文化遺址出土了1000多個石球。投石索是用繩索做成網兜,在狩獵時可以投擲石球打擊野獸。

可以推斷,那時人們已經學會使用繩索了。

直接用手捻線跟手工搓繩的要領差不多,但比起搓繩來是更精細的活兒,想來捻線是受搓繩的啟發而產生的。

不管是羊毛線的製作還是麻布的製作,都有捻線的過程,所以把棉花變為棉線,倒是不難。

捻線的工具一般叫作紡錘、紡墜,民間也有稱作捻線砣的。

關於紡綞的具體出現時間,在後世也是無從查考。

不過在河北磁山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已有紡錘的主要部分——紡輪的出現,說明至遲在7000多年前就已有了紡錘。

在5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姜寨遺址等處,都有大量石制或陶製紡輪出土,更表明紡錘已成為當時主要的紡紗工具了。

紡錘的工作由手指捻動錘杆提供動力,捻動的間歇性決定了紡錘轉動的速度不均勻性和運動間歇性,導致紗線的不均勻和紡紗效率的低下。

要克服上述缺點,進一步提高紡紗的質量和效率,就得給紡錘提供均勻、連續、穩定的動力。

在製作羊毛線的時候,張華和多啦請教之後,手搖式紡車應運而生了。

它由一個錠、一個繩輪和手柄組成,輕輕搖動繩輪,由繩子以幾十倍的傳動比帶動錠子高速而均勻穩定地轉動。

紡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紡紗的效率和質量,並根據織物的要求,紡制粗細不同的紗線。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