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蒙學最初的教材是靠手抄的,但是張華覺得這樣太麻煩了,便讓馬周尋了幾個精通木刻的匠人,簡易的製作了幾套雕版,用來專門印刷《三字經》、《百家姓》。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貼上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型凸出的陽文,和字型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型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其實,要說印刷術,最有名的肯定是活字印刷了,這玩意正常要到五百年後的北宋才會被畢昇給發明出來。
因為雕版印刷存在明顯缺點,比如刻版費時費工費料;同時大批書版存放不便,還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等。
而活字印刷卻是可以改進這些缺點。
但是,對於只需要臨時刻印蒙學孩童使用的張華來說,雕版印刷卻是很方便的,可以快速的把《三字經》和《百家姓》給印刷幾百本。
至於幾百本之後雕版就沒法用了,需要重新刻印,那有什麼關係呢?幾百本足夠蒙學使用了,甚至還可以有償的像村民們出售。
當然,活字印刷明顯比雕版印刷,張華也不可能放著明顯先進的技術不用,只是要搞活字印刷比較麻煩,現在新籌建的活字印刷坊還沒有完全搞定這項技術。
不過,想來也不用多久了,畢竟從原理上來說,活字印刷也不復雜,只不過幾百年來誰也沒有捅破這層紙而已。
這和匠人的地位地下也不無關係吧!
當李世民手握印刷的有點粗糙的《三字經》和《百家姓》的時候,張華的課也結束了。
外面來了幾個形跡可疑的人,這麼一個重要訊息自然是在張華走出教室的第一時間就被告知了。
“竇子木?怎麼是他?”看著坐在蒙學外面大樹下靜靜地看著書的、所謂的形跡可疑的人,張華髮現這人自己居然認識。
“老爺,那張華出來了,正向我們走過來。”看著還沉醉在書中的李世民,獨孤雲趕緊提醒道。
“竇兄?人生無處不相逢啊,不知竇兄來互助村有何貴幹?”
作為來自後世的張華,雖然不知道眼前的就是李世民,但是明顯不是普通人家。
自己兩次這麼巧合的碰上他,第一次還能用巧合來解釋,第二次還這麼理解的話,那就只能說張華的智商太低了。
“張郎君,我們又見面了。來之前我還不確定有著長安第一才子之稱的張華是不是那天下午和我在酒樓談笑風生的張華,看到你之後,這所有的疑問都沒了。”
看著李世民主動的靠近張華,獨孤雲有點緊張的跟在旁邊,手按在刀柄上,隨時準備拔刀。
好在張華沒有做出什麼出格的動作,要不然也許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怎麼就被人砍了。
“長安城匯聚天下英才於一堂,華也只不過是其中區區一個略懂詩詞的而已,什麼第一才子之類的,想必是以訛傳訛了。”
中國人說話做事都講究要謙虛,張華自然也是深諳此中精髓,不會真的像是十六七歲的熱血青年一樣,一點都不知道做人。
李世民原本還有點擔心張華會不會像歷史上的名士一樣桀驁不馴,聽到張華的話之後,立馬就放下了這個擔憂。
那雲淡雲清的態度,自己年輕的時候也做不到吧?
“我觀這《三字經》和《百家姓》,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記憶。最關鍵的是把絕大部分的常用漢字都囊括其中,實在是蒙學的上好教材。不過,我倒是有點孤陋寡聞了,這麼好的書籍,以前從來沒有聽過。”
“你沒有聽過很正常啊,這是我們家少爺去年冬天才寫的文章呢。”跟在張華後面的梅子替李世民解答了這個疑問。
“這書是張郎君所著?”李世民雖然也有點懷疑這書會不會是張華寫的,但是心裡還是傾向於認為是某個當世大儒寫的,只是機緣巧合落在了互助村。
一直以來,著書立說都是讀書人的終極夢想,能夠在歷史上留下書籍的都不會是無名之輩。
而像是《三字經》這樣的經典,在李世民看來,更不是一般人能夠寫出來的。
張華能夠寫出優美的詩詞,李世民是相應的,這也已經是被證明過的事情。
但是現在的情況,明顯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那還有假?我們少爺會的本事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