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村的變化還是很大的。
張華一進村口,就感覺村裡的房子更多了,街道上的人也明顯變多了。
村民們也不再是當初面黃肌瘦的樣子,臉色紅撲撲的,身體強壯的都能打到一隻牛。
等回到了家,洗漱一番,再品嚐了一下久違的九轉大腸,張華覺得整個人都徹底活過來了。
這九轉大腸是將豬大腸經水焯後油炸,再灌入十多種作料,用微火炮製而成。成菜後,酸、甜、香、辣、鹹五味俱全,色澤紅潤,質地軟嫩。
所以別看它只是簡單的一道菜,其實一點不簡單。
出征的時候,別說很難搞到新鮮的豬大腸,即使有,調料也不齊全。
“少爺,沒想到這九轉大腸居然這麼好吃,這是我這輩子吃到的最好吃的東西了。”含香也不管這肥腸的油膩,很是不客氣的吃了七八快。
其實,張華也是前世偶然間在一家山東菜館裡吃到正宗的九轉大腸,然後才喜歡上的。
在這之前,張華幾乎是不吃大腸這麼特別的東西的。
喜歡上它之後,認真一瞭解,才發現它原來還是一道有故事的菜呢。
相傳,清光緒年間濟南縣東巷北首有一處“九華樓”飯莊,杜姓老闆是個富甲一方的商人,一生信佛,非常崇拜佛家的“九九歸一”之說。
有一次,他去一個做肉食朋友的家中去喝其孩子的滿月酒,酒後朋友回禮並額外送給他一掛豬下水。
回到九華樓,杜九齡找來於姓大廚,讓他做個肥腸嚐嚐。廚師回到廚房,左思右想反覆試做,都不好吃,他又去肉鋪買了一些大腸回來繼續做,反覆試製多次,終於做出了一道色、香、味、形俱佳的大腸菜。
杜老闆聽到訊息,立刻趕過來,見到盤中油亮金燦的豬大腸,夾起一塊送入嘴中,連聲稱香極了,於是決定第二天宴請生意場上的朋友嘗此菜併為之定名。
次日,賓客們來到九華樓,店小二張羅著先上一些別的菜,就在客人們翹首以待的時候,大腸上了桌。
人們品嚐過後,紛紛稱讚好吃,但未知其名,席中一位老朋友,瞭解杜老闆信佛,酷愛九字,提議就叫“九轉大腸”吧,此提議引來掌聲,也使杜老闆十分中意。
此後,此菜聲名鵲起,風靡濟南府,並遍及山東各地,成為名菜。
不知道會不會因為張華的原因,讓原本一道富有故事的菜,變得泯然眾人矣。
當然,也有可能因為張華在歷史上留下鼎鼎大名,讓所有張家的菜式都得以名流千古。
說不準以後會有一個菜系叫做張家菜呢。
“含香,你這話可別說的太早,我張家好吃的菜還多著呢。來,吃完飯喝一碗佛跳牆,看看味道怎麼樣。”
“對啊,喝點佛跳牆吧,這個可是潘大娘提前兩天就開始準備的美食呢。”夢雨看著張華他們吃的歡快,也是很開心。
至於張華,不出現後宮不穩的情況,那肯定是最好不過得了。
至少表面上還是要和諧的。
……
“最近家裡都還好吧?”
吃完飯,張華舒服的坐在太師椅上,品嚐著灃河北岸老茶樹上出產的互助香茶。
嫰黃色的茶葉在茶杯裡起伏,散發出濃濃的香味。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於官場,染幾分官氣。行於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於商場,染幾分銅臭;行於清湯,雜幾分脂粉氣;行於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燻得幾分人間煙火,焉能不帶煙火氣。
張華越來越喜歡品茶了。
“少爺,一切多好,有房相關照,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又時不時的過來,沒有誰敢打我們的主意。”
這幾年張家的變化,潘來福都是看在眼裡,心中滿是感慨。
還記得幾年前,張家在林家的逼迫下,差點淪落到賣房賣地的程度。
“少爺,過幾天就是中秋詩會,已經給你送了請帖過來,你去不去?”夢雨想了想最近的事情,似乎沒什麼是特別著急的。
“中秋詩會?每年都差不多,去不去都行。”張華已經過了盜取詩詞成名的階段,對於參加詩會的熱情一般般。
這個時候,許敬宗在一旁插話,“伯爺,最近倭國派了什麼遣唐使來長安,聽說裡面有不少精通漢學的才子也會參加今年的詩會。雖然倭國人所謂的精通漢學,十有八九是吹出來的,但是就怕到時候伯爺沒去,長安城那些所謂的才子們丟了我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