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7章 伙食的重要性

氣勢這個東西其實是很奇妙的,很難用言語去準確的形容,但是確實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他的存在。作為手握天下百姓生死大權的帝王,李世民身上的氣勢絕對是一等一的。

張華深吸了一口氣,緩解了一下精神上的不適,“陛下,理由其實很簡單的,就是其他部隊的伙食跟不上訓練強度。”

古時候打仗,隨軍廚子就是埋鍋造飯。軍隊到哪裡安營紮寨,爐灶就建到哪裡。做飯手法也不像現在,最簡單莫過於一鍋燉。鐵鍋一支,食材一放,安心等著開飯吧。古時候,最常吃的也就小米和麵,大米很少,可想作戰條件多麼艱苦。古時候打仗,士兵能夠吃飽就已經很好了。

皇帝不差餓兵,軍無糧則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國有諸多關於軍糧重要性的警句。無論何時何地,士兵只有吃好睡好,才有能力穿戴沉重的裝備行軍作戰。

中國雖然是烹飪大國,但那些花樣繁多的菜餚都是富裕及貴族家庭的專利,普通士兵是享受不到的,軍營裡的伙食就是兩個字“單調”。

古代軍隊飲食總體來說是簡陋,粗糙,僅僅是果腹水平。八路軍-解放軍一直自稱是小米加步槍,這是有歷史來源的。粟,通常稱為谷,谷去殼後稱為小米。古代軍隊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小米加刀矛的水平。秦朝富有,積粟如丘山,富天下10倍。

秦律才敢於記載秦國境內到處都有萬石一積的糧倉,甚至咸陽的糧倉儲存有10萬石糧食。正在是這樣強大的後勤補給,秦軍才能以數十萬披甲南征北戰,統一天下。

小米做為軍糧從上古時代一直持續到唐朝,至於說肉食,從來都是古代普通士兵的奢侈品,偶爾能打打牙祭就不錯了。即使有大量供應的肉食,也是令人生畏的人肉,三國時代、唐朝後期的黃巢起義、明末的李自成起義等都有不少以人肉乾為軍糧的恐怖史實。

而張華採用的類似後世的訓練方法,訓練強度是遠遠高於現在的府兵的,如果不能保證足夠的營養,根本不用幾天,估計士兵就要譁變了。

參加過後世軍訓的張華,很能感受到運動量變化前後的飯量變化。就北方那種大饅頭,放在平時,張華吃一個也就吃飽了,但是在前世大學裡軍訓的時候,累得半死,一餐吃三個大饅頭加兩碗白粥、雞蛋以及各種青菜、肉菜,到了晚上還是覺得肚子餓。

如果是現在的府兵按照這種強度來訓練,軍糧的供應翻一翻都不夠,至少得翻個兩三翻才有一絲的可能;沒有足夠的肉食的情況下,大運動量之後的兵士的飯量絕對是大的嚇死人!

大唐的軍隊遍佈全國,而軍糧的供應地卻是比較集中。

大唐的運輸條件很差,道路情況又異常複雜,這對於保障供應,是絕大的挑戰。事實上,所有的封建王朝都面臨這個問題。

好比三國時蜀漢軍隊“六出祁山”,最難解決的,就是糧草的供應問題。所以諸葛亮才發明了善於在山地執行的“木牛流馬”。而圍繞木牛流馬,蜀魏還有一次交鋒,都是在做糧草的文章。

後來魏軍大將鄧艾繞過蜀軍重兵防守的劍閣,偷渡陰平,透過幾百里山徑,直撲涪城,佔領成都。鄧艾這是兵行險著,因為陰平小道為“七百餘里無人之地,山高谷深,糧運艱難”;主將鍾會與鄧艾父子有隙,他之所以答應鄧艾出兵,一個險惡的意圖,就是想讓鄧軍自困而亡。

大家只要翻一翻三國演義,裡面許多故事都會提及“糧食”問題。而許多大戰,如著名的官渡之戰,之所以勝利,就是曹軍出奇兵燒了袁軍囤積糧草的大營。

古代戰爭的記述中,常出現兩個詞,一個叫“聚屯糧草”,一個叫“堅壁清野”,一方盡力搜刮,一方盡力不叫人搜刮到,還未交鋒,糧草之戰先開始了。因為大家知道,吃不上飯的大軍,必敗無疑。

同樣的道理,沒有哪個士兵能夠一直堅持餓肚子訓練,到時候張華的訓練大綱要是真的被推廣到大唐各軍,估計不用半個月就會執行不下去,到時候始作俑者的張華絕對會被罵個半死。

張華可是不想無緣無故的被這個鍋,有點背不動啊,畢竟槍桿子裡出政權,這個大道理在後世是得到充分證實的,張華可是不想徹底得罪大唐的“搶槓子”。

“伙食跟不上訓練強度?”李世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張華話裡的意思。

“是的,南洋貿易護衛隊熱氣球營能夠完成這種高強度的訓練,是因為華亭縣背靠大海,盛產各種海魚,特別是鯨魚肉,給大家提供了充分的肉類,大家能夠敞開肚子吃飯。在熱氣球營裡,只要你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