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蒙學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像模像樣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每天早上,蒙學裡面總是能夠傳來朗朗的讀書聲。
大千世界有各種聲音,皆有各種趣味,在互助村村民心中,唯有孩子們的讀書聲最為美妙動聽。
古往今來,不論貧富,無不希望兒孫好好讀書,將來能有一個好的前程。
南宋詩人陸游晚年,夜晚公辦回家,聽到兒子的讀書聲,內心無比喜悅,煩惱頓時煙消雲散:“官事歸來夜雪埋,兒曹燈火小茅齋。人家不必論貧富,惟有讀書聲最佳。”
陸游的另一首《睡覺聞兒子讀書》雲:“夢迴聞汝讀書聲,如聽簫韶奏九成。”他聽見兒子讀書,簡直勝過了人間最美的簫韶之樂。
張華小的時候,去上學不是說去上學了,而是說去讀書了。
雖然書本是可以看的,但是看和讀是不一樣的。
《弟子規》有云:“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口到就是指書要讀。
南懷瑾在講《吟誦與音韻》時說,讀書一定要讀出來,嘴巴不發聲不叫做讀書,那叫做看書。他認為,讀出聲音來能培養人對書的語感,語感是幫助記憶的重要方法。
張華對此深表贊同,所以張家蒙學從第一天起,學童就要跟著讀書。
目前看來,效果似乎很不錯。
讀書人伴隨著村民們下地耕耘,讀書聲伴隨著作坊幫工下值回家,讀書聲讓互助村不至於被人來人往的遊客和商賈帶偏了氣氛。
“伯爺,這些就是年齡達到了十四歲以上,並且已經在蒙學學習了三年以上的學童了。”
謝玄帶著張華在蒙學裡面參觀,雖然不知道張華為什麼要看一看十四歲以上的老生。
事實上,不管是大唐也好,後面的明清也好,科舉都是沒有年齡限制的。
甚至在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思想影響下,甘羅拜相曹衝稱象都是歷代所褒揚的。
所以在科舉考場上,看到七八十歲了的老人或者幼童都是不奇怪的。
不過,張家蒙學的這些學生,大部分都是出生不好,考進士科或者明經科的話,沒什麼太大優勢不說,即使考中了,升官的難度也是很大的。
相反的,明算科、明法科和醫學科卻是蒙學學童的優勢所在,特別是算學方面,天下就沒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學算學了。
明年春天的科舉,張華建議李世民五個科目每科錄取二十人,合計一百人。
這個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和過去每年只有三十人相比,已經是個很大的進步了。
水滴石穿,每年加一些,過個幾年擴大到三五百人,十年八年以後,科舉出生的人在朝堂中就會慢慢的形成自己的影響力。
張華可是瞄準好了接下來第一次的科舉擴招,準備把明算等三個科目的名額至少拿下一半來,讓未來的張家蒙學,或者說未來的南山書院一鳴驚人。
畢竟,在張家蒙學裡面,大唐律法和算學都是必須學習的課程,而醫學在手術的帶動下,發展也很快。
“你跟他們談一談,確認一下各自的興趣和特長,分成律法、算學和醫學三個班級,這段時間重點強化相關的內容。”
張華作為應試教育的受益者,對於考試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特別是這個是時代的科舉考試,難度並不算高。
進士科最為難考,詩、賦寫作是主要考試方式,亦最能顯出應試者的真才實學,故進士科所出人才最多,士子趨之若鶩,王保定的《唐摭言》就有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之言。
張華自己去考肯定沒問題,但是蒙學學童的話就夠嗆了。
但是明法科這些科目不一樣。
明法科,主要考試關於法令的知識。
明算科,主要考試關於數學的知識。
醫學科,主要考試關於醫學的知識。
可以說,這三門科目是典型的應試科目,只要掌握了方法,考中的機率還是很高的。
特別是目前的讀書人不重視這幾個科目,再加上大家又沒有張華這麼訊息靈通,所以張家蒙學異軍突起完全是有可能的。
“伯爺,屬下多嘴問一句,為何要讓他們專攻一科呢,這樣對他們以後的選擇會有很大的影響呢。”
謝玄這幾年跟著蒙學學童朝夕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