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鷂鷹貼近地面飛翔,均勻的掮動翅膀,忽然在空中停住,彷彿在思索生活的空洞無聊似的,然後拍起翅膀,箭也似的衝向地面。
一隻正在覓食的野兔成為鷂鷹爪子裡的獵物。
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在大草原上演繹的淋漓盡致。
此時的定襄城,氣氛也有點沉悶,頡利也是聽探子說過大唐可能會出兵,所以今天召集了不少將領來商量對應方案。
諾大的軍帳之中,坐滿了各部落的首領,頡利坐在正中的一張鋪著白虎皮的椅子上。
雖然是白天,但是軍帳裡面稍微有點暗,好在幾排鯨油蠟燭點亮之後就好多了。
說起來,鯨油蠟燭不僅在大唐是個暢銷品,透過張家商隊傳到邊疆之後,也成為突厥人的搶手貨。
事實上,但凡是中原出產的東西,在突厥都有可能成為搶手貨。
只不過鯨油蠟燭是搶手貨之中的戰鬥機。
“大家都說一說,這大唐是不是真的有可能出兵?”看到手下都到的差不多了,頡利直接進入了主題。
下面的將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沉默了一會。
“大汗,自古以來,中原王朝進攻草原都是選擇在夏秋交際,天氣溫暖的時候,眼下已經入冬了,隨時都會下大雪。長安城離這裡有兩千多里路,末將認為大唐即使要出兵也不會在今年。”
執失思力作為頡利的頭號心腹大將,首先站出來發言。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衝突從未停止,主要是由於雙方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根本原因是由於自然條件導致雙方發展走上了不同方向,遊牧民族幾乎就是貧瘠、落後、野蠻的代名詞,而中原王朝恰恰相反,它代表了富饒、先進、文明。
所以,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而這麼多年來,雖然衝突很多,但是發生在冬天的還真是比較少。
古代是農業社會,所以打仗的時機與農業息息相關。
春天要春耕,如果因為打仗耽誤了春耕,那麼一年的收成就沒有了顯然不合算。
夏天糧未熟,這時候開戰糧草不濟,所以也不會輕易開戰。
冬天天太冷不適宜行軍,特別是北方草原,即使是到了後世氣候變暖了,冬天也是很冷的,更不用說現在了。
根據醫學研究,當人體面板直接暴露在零度以下的低溫中時,血管會劇烈收縮,正常血液迴圈就被打斷,整片面板會變成紫紅色。
如果持續時間過久,肌體細胞中的水分就會結成冰晶,從而造成大量細胞失水死亡,這片面板又會變成蒼白色,而且感覺又麻又痛,摸上去冰涼。
如果連深層的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凍傷,那面板就會逐漸變黑、變幹,到這個程度基本上就是很難恢復了。
而北方草原民族長年生活在十分寒冷的地方,對於防寒更有經驗也更抗凍,防寒裝備比如皮草之類也多。
中原的軍隊缺乏這些條件,要想避免士卒嚴重凍傷,只能在別的方面想辦法。
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在這個時候出兵了。
所以古代打仗時一般都會選在秋收之後,那時候糧食入倉有了充足的糧草而且秋高氣爽是最適宜行軍打仗的季節,所以但凡大戰都會選擇在秋收之後。
執失思力這麼說,頡利也是基本認可的。
“你說的也有道理,按照去年的氣候,不用幾天草原上的第一場大雪就要來了。”
頡利似乎是鬆了一口氣一樣的說著。
“大汗,眼下定襄城有突厥的精兵六萬,還有隋軍的兩萬多人,再加上一些其他的牧民,如果唐軍真的敢在這個時候來,定讓他們有去無回。”
此時的定襄城,也叫大利城,既是突厥人的王庭,也是後隋的都城,皇帝是楊政道。
楊政道是隋煬帝的孫子,齊王楊暕的遺腹子,他的兩個哥哥和父親在隋朝末年被殺害。宇文化及被竇建德打敗後,楊政道及隋煬帝的皇后蕭氏落入竇建德手中。
620年,東突厥汗國的處羅可汗派人迎接蕭後及政道來東突厥,立政道為隋王,把留在東突厥境內的中原人交給政道管治,建立“大隋”,史稱後隋,“有眾萬人,置百官,皆依隋制,居於定襄”。
所以頡利可汗可以指揮的出來突厥人的部隊,後隋的大軍也是聽命於他的。
說白了,定襄城的後隋朝廷就是突厥人扶持起來的傀儡朝廷,流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