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法律規定,每一年的元日、冬至、清明三個節日都要放假七天。
古人過年,上至宮廷官邸,下到民間百姓,習俗眾多,年味濃厚。在這期間有很多娛樂活動,如投壺、高蹺、木偶戲、陀螺、雜技、聽戲等。
《宛署雜記》中還記載了明代正月賞燈會走百病的活動。
清人查慎行的《鳳城新年辭》雲:“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從此剪刀閒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便寫出了在休閒的春節期間,農家女子們飛針走線為家人趕製新衣的熱鬧情景。
大唐的春節雖然沒有明清那麼多活動,但是也不會差的太多,特別是華亭縣,這小半年來,家家戶戶都有不少錢財進賬,這年過的自然流很不一樣。
張華在清影、梅子她們詭異的眼神之下吃完早飯就跟夢雨出門逛廟會去了,只讓狗子在一邊跟著,當然,還有多啦,這才是張華最核心的保障。
廟會的源泉在於遠古時期的宗廟社郊制度——祭祀。
在遠古時期,祭祀是人們生活中一件經常而又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所以《左傳·成公十三年》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祭祀和戰爭一樣,都是國家生活中的頭等大事。
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過程中,人們聚集在一起,集體開展一些活動,如進獻供品、演奏音樂、舉行儀式等,這種為祭祀神靈而產生的集會可以看作是後世民間廟會的雛形。
實際上,從“廟會”兩個漢字本身也可以看出這點,“廟”最初就是指供奉神靈尤其是祖先神靈的建築。
廟會起源於寺廟周圍,所以叫“廟”;又由於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在廟外擺起各式小攤賺錢,漸漸地成為定期活動,所以叫“會”。
久而久之,“廟會”演變成了如今人們節日期間,特別是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
“這華亭縣的廟會一點也不比長安城的冷清啊,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呢。”
夢雨是屬於那種喜歡逛廟會的人,見識過長安城各種各樣的廟會,原本以為華亭縣一個小小縣城的廟會也就那樣子呢,沒想到還挺熱鬧。
熙熙囔囔的廣場上到處都是小商小販在不斷的吆喝著,摩肩接踵的老少青壯穿梭在中間。
“原本只有兩三萬人的華亭縣,現在已經有差不多十萬人,放在大唐,已經算是一個上縣的人口規模了。再加上大部分的老百姓都在作坊做工,有固定的收入,到了春節時分,自然而然的消費能力就上來了,廟會熱鬧也就不奇怪了。”
“好像也是這個道理呢,人越多就越熱鬧,機會也越多,需求也越多,華亭縣算是開始走上正軌了。”夢雨東瞅瞅西瞅瞅,看著各個商販賣的東西。
“有沒有什麼喜歡的東西,看中了就買。”
雖然廟會上的賣的東西都不是什麼高大上的,但是勝在稀奇和獨特,不少手工藝品平時都是找不到哪裡有賣的。
“也沒什麼特別要買的,那裡有一個僧人在表演,好像很有意思的樣子,我們過去看一看吧。”
不遠處圍著一堆人,裡面不斷的冒出叫好聲。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我這神符具有驅妖除魔的特效,你們看……”
當張華和夢雨擠進人流之中的時候,裡面的僧人正在展示自己的“高超道法”,只見神符自燃、口吐鬼火……
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表演吸引了陣陣掌聲,不斷有人往前面的銅盆裡扔下幾個銅錢。
“哇,張華你看,那僧人要下油鍋了。”
很顯然,道士的表演非常成功,就連夢雨這種還算有見識的人都被震驚到了。
“張華,你這笑的怎麼那麼寒磣人呢,難不成這道士下油鍋還有什麼特別門道?”
夢雨很快就注意到張華對僧人的表演一次都沒有感到驚訝,反倒是露出了一種似笑非笑的表情。
“確實是有一些門道的,這些門道不是說道士道法修煉的有多麼高深,而是他們使出了障眼法,讓大家真的以為他們是在下油鍋。”
張華看著眼前被一堆人圍繞著的大鍋,大鍋裡坐著一名僧人,鍋裡的油都沸騰了,僧人卻打坐端坐,臉上沒有一絲痛苦的表情。火越燒越旺,和尚仍然端坐如初。而另一邊,還有一位僧侶也在下油鍋。
讓人感到這些僧人真的有金剛不壞之身一樣。
“快給我說說,到底是怎麼回事嘛。”夢雨難得的露出了小女人的姿態,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