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衛軍體系是後世,王朝進入鼎盛時期時,某個手段狠辣的皇帝,也是在那個時期被帝國貴族私下裡普遍稱為“暴君”的皇帝,獨斷專行下所設立的,或者說是改革。
在那個時期,因為王朝處於鼎盛階段,皇帝手中的權力空前強大,即使那些貴族們對此很不情願,卻也是無可奈何,只能咬牙接受了皇帝的這個“改革”。
然後,就這樣,一直持續到了現在,足足兩百多個年頭。
事實上,雖然初期因為“暴君”皇帝還活著的時候,那些個貴族懾於“暴君”的“殘暴”手段,所以都是不敢反抗。
但是,後來,那位“暴君”在進行了城衛軍改革之後,也就差不多十年的光景,便最終積勞成疾,病死了。
雖說那個時期,王朝還處於鼎盛階段,繼承者也算是一個明君,但,說到底,新舊交替,權力更迭,總會有那麼點空子。
在那個時候,那些個貴族的確也是想著,藉此機會,搓搓新帝的銳氣,順便取締城衛軍,只可惜,最終,他們的想法還是毫不意外的落空了。
“暴君”皇帝不愧是當時被貴族們咒罵為“暴君”的皇帝,就算是死了,也依然在算計著這些貴族們。
從由領地最高負責人,即領主負責軍費,到城衛軍直接向皇帝負責,任何行動都需向皇帝報備,雖然繁瑣,但也是防止了領主插手城衛軍軍務的可能。
從本質意義上來說,這一系列的政令,也就等於是變相的削弱了領主手中的權力。
因為城衛軍的數量一般都是按照一個領地最大軍事供養力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來進行規劃的,所以,一旦城衛軍體系設立了,那就必然會給當地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對於那些個王朝統御下的行省來說,這其實並不算什麼,不過是加一筆軍費支出,少交一份稅錢,其實無傷大雅。
反而,有了城衛軍以後,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的自我保護能力,也算是一種比較不錯的政策了。
可是,這也僅僅只是對於那些個王朝統御下的行省而言,那些個堪稱完全自治的貴族領地可就不會這麼想了。
由一地最高負責人承擔軍費,也就是變相的說是由領主承擔軍費。
軍費數量不多,只佔最大供養力的百分之八十,可是這也僅僅是對於那些王朝轄制下的行省而言。
領主之所以叫領主,就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領地,且在領地內享有一切權利,就跟皇帝一樣,除了還要向皇帝俯首稱臣,且聽從皇帝的命令以外,其它的,儼然一個國中之國。
既然是“國中之國”,那就必然會有屬於自己的武力。
雖然帝國的法律不允許領主建立屬於自己的私兵,且為了防止貴族肆無忌憚,不顧法令,還特地設定了地方駐軍在那些個貴族領地的附近。
表面上,這些地方駐軍名為邊境備軍,為邊軍編制,但實際上,那些個貴族領主們其實都明白,這只是初代皇帝不放心他們,特地設立出來,作為監督威懾他們的武力。
一旦他們有所異動,這些名為邊境備軍的地方駐軍恐怕就會立刻出動,將不穩定的苗頭迅速扼殺在搖籃之中。
可是,法令終歸是法令,固定的行文固然有著一定好處(不會受到貴族統治階級任意曲解),但也同樣的,存在著更大的漏洞。
貴族不能建立私兵,但卻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護衛。
這當中,就有著相當大的空子可以去鑽,畢竟,私人護衛什麼的,可沒有規定過具體數量是多少。
皇帝既然命令他們不許建立私兵,那他們不建就是了,私人護衛可不是私兵。
雖然數量有些多,但這樣也更安全不是,就算是皇帝,也不能擅自的下令剝奪他們建立私人護衛的權力,要不然,貴族的安全不就沒有保障了嘛!
這就是所謂的文字遊戲,換湯不換藥。
雖然開國皇帝也知道這些貴族們的這個做法,但是,出於種種顧忌,他還是沒有多說什麼。
禁止私兵,建立駐軍就已經是極限了,王朝初開,不能真的大動干戈,要不然就容易生亂。
畢竟,在開國時期的時候,那些個貴族都是當時與開國皇帝一起打天下的那一批,手中的權力雖然不是所謂的如日中天,但也算是相當有分量的。
開國皇帝雖然是皇帝,但凡事也不能做的太過分,否則就容易招致反彈,甚至於還有著傾覆之禍。
這就是這個世界的階級體制所造成的必然格局,君主與貴族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