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鏢時將鏢旗拉至頂上,叫做拉貫頂旗,鑼聲打起長槌:“哐!哐!”鏢手們或亮起噪門喊號子,或者喊出本鏢局江湖名號,這叫亮鏢威。走仁義鏢,那就下半旗,打十三太保長槌鑼、五星鑼或七星鑼。如果某個關卡厲害,不讓隊伍經過,又鬥不贏他,那就只有悄悄不做聲,馬摘鈴,車軲轆打油,旗子收起,偷偷摸摸過去,這便是偷鏢。
6小說中的武林術語
走火入魔
武學術語。練功方法有誤,導致氣血逆行而產生的現象。武俠小說中的武林中人最怕的是練功時“走火入魔”。走火入魔或者氣血逆行,穴道貌岸然封閉,導致癱瘓或殘廢,或者如癲如狂,痛苦不堪,重者當場狂噴鮮血,氣逆而亡。
走火入魔是道教內丹的說法,但其中的“入魔”則來自佛教所說“魔事”。魔,為梵語“魔羅(Mara)”的略譯,佛教指能破壞、障礙、擾亂學佛之人,從而令修行者喪失“慧命”而入於歧途者。佛書中一般說有四魔:一煩惱魔,指自內心生起的貪嗔痴等煩惱;二yīn魔,指“五yīn”,即身心;三死魔,指死亡;四天魔,指一種專門妨害修學佛道者的六yù天“魔王”。一般所說坐禪中可能出現的“魔事”,指禪定中的各種幻覺及身心的各種病態變化,主要是心理上的各種不自覺的變態、失調等現象。
武俠小說中“走火入魔”的原因之是練功不得法,或練功的緊要關頭忽被擾亂心神。公孫奇搶來桑家毒功秘決自行修煉,桑青虹又故意引導他走上錯誤的練功途徑,結果他走火入魔而死。(見梁羽生《狂俠天驕魔女》)
兩儀
中國古代哲學名詞。出自《周易#8226;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指天地或yīn陽。一些武術家借用此詞來引申到拳法中,如武術家孫祿堂就將動為陽、靜為yīn,合稱動靜為兩儀。他說:“身體一動一靜之式,兩儀是也。”孫氏還把左右變轉為yīn陽轉換,把八卦掌的左、右繞圓走轉也合稱為兩儀。他說:“兩儀者,是一氣伸縮之理。左旋之則為陽儀,右轉之則為yīn儀也。”另外,孫祿堂還依“近取諸身”說,比附人體“兩腎為兩儀”。動靜、yīn陽、剛柔等是中國武術的重要形神特點,所以武術中多有以“兩儀”名辭引入之處。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華山派掌門嶽不群之妻甯中則善合兩儀劍法,並將之傳給令狐沖和嶽靈珊。
兵解
魔教儀規。教主臨死前必須由部下割下頭顱,才能夠脫體飛昇,是為“兵解”。若是經由雷火天劫,就會形神俱滅了。(見古龍《圓月彎刀》)
扯乎
江湖黑話,逃跑之意。金庸《鴛鴦劍》中:“蓋一鳴叫道:‘好傢伙,大鏢頭要扯乎!’”
招子
指眼睛。古代指招貼、告白。《永樂大典》中:“今早掛了招子,不免叫孩子出來,商量明曰雜劇。”大抵眼睛為一個人的招牌,故引申而稱“招子”。武林中,下手歹毒者常直取對方雙目,意yù廢掉對手的招子。
松人
江湖黑話。趕快逃走之意。金庸《倚天屠龍記》中:“那少婦叫道:‘散水,散水!松人啊!”
奇經八脈
人體上的八條經脈,分別為衝脈、任脈、督脈、帶脈、yīn維脈和陽維脈等。因其不拘於十二經脈,無表裡配屬五行干支,所以稱為奇經。在作用上雖然每經各有所異,但是總的來說,有溢蓄正經脈氣的調節作用。假使以自然界的物象來作比喻的話,則十二經脈猶如江河的幹道,而奇經八脈則是調節流量的湖泊。所以李時珍說:“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流於湖澤。”奇經八脈的分佈縱橫於全身,皆以其循行的部位和作用而命名。其中衝脈、任脈、督脈皆起於胞中,而出於會yīn之間,任脈由會yīn而行於腹,督脈由會yīn而行於背,相接於齒縫中齦交穴,分之則為任督二脈,合之則為一體,以象徵地理上子午南北現象;衝脈由會yīn出氣街,並足少yīn繞絡口唇;此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都為帶脈所經束;
由於奇經之中除了任、督二脈有自己的腧穴外,其它各經都沒有自己的穴位,而附於它經,以它經的腧穴作本經的穴位,所以奇者也有“寄”的含義。新派武俠小說中,多有“打通”任督二脈的說法,認為這樣即可令人功力大進,甚至力量用之不竭,此係小說家言,不足信。
拆招
招,拳術、劍術等武功中的動作,如:“使了一招兒。”拆招,即指對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