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該被同情嗎?什麼時候美國主流的弱者遭受同情的法則已經失效了?
他當然不會想到,1988年的時候,好萊塢雖然創下了莫大的名聲,但他們背後的主子還不是各大傳媒集團。
而現在,07年的現在,好萊塢六大巨頭,有四家被傳媒巨頭把持,其他的兩家也分別被金牌和索尼吃下。
可以說,在現在的好萊塢,劇本不存在獨立的巨頭了,所有的巨頭都依附在其他集團的旗下。
而且,這個時空多了一個李霖。
李霖強硬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其他五個集團,他們和李霖保持一致。
在傳媒集團的引導輿論下,編劇罷工事件的關注點已經從編劇如何如何收入微薄、如何如何養不活自己轉移到了編劇罷工造成多少人的問題上了。
弱者,已經不是編劇,而是那些遭受編劇罷工運動影響的劇組。
他們才遭受到了無妄之災。
好端端的工作沒了,而且最重要的是現在是經濟危機時期,一旦失去了工作,他們極有可能會去睡街頭。
07年10月28號,《24小時》劇組將編劇告上法庭,要求編劇賠償預付款和違約費用,東西部編劇協會隨即聘請律師和其打官司。
07年11月6號,《達芬奇密碼》續集《天使和魔鬼》拍攝推遲,成為第一部受害電影,《天使和魔鬼》的劇組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