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9部分

但這種遷移也不是全面性的遷移,黃土高原上還是留有一些農業資源可以利用。但絕對不是發展糧食種植。留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口。可以承擔對黃土高原進行綠化,同時建設攔沙大壩的任務。

他們每年種樹、種草,並維護這些草木,國家可以給他們補貼。

也就是說,農業人口遷移掉絕大部分,只剩下那些開礦、工業人口,在黃土高原上還是有一些工業可以發展的。

同時黃土高原上的能源、礦產比較豐富。

不過中華民國也只是小規模開發,未進行大規模的亂挖。這是為了避免破壞黃土高原的地下水。

黃土高原的地下水一旦超過兩米深,那裡的地下水一旦用掉就很難自然補充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黃土高原上種樹。前幾年長勢喜人,接著就枯萎死亡的原因,黃土高原上完全不適合種植那種根系發達、耗水量大的樹木和植物。

畢竟黃土高原不是說寸草不生,搞綠化並非太難,怕就怕那種極為乾旱的天氣,從黃巢之亂開始,黃土高原上人競相食的記載就不絕於書,發生人吃人的時候,往往是草根、樹皮、樹根都被吃光的時候。

也就是說,歷史上黃土高原出現了許多次植被被破壞一空的情況。

黃土高原僅僅只有4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實際上並不是太大,但也絕對不小,起碼比江蘇省還要大上三分之一。

治理黃土高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治理黃河。

如果沒有黃河的原因,這塊地方就當成沙漠掉掉也無所謂,但是每年的泥沙流入黃河,給華北地區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治理的方法,實際上只要肯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都還是能治理得差不多的。

首先就是綠化,第二就是修建攔沙大壩,第三可以調水灌溉。

綠化是保持水土的前提,攔沙大壩則可以把肥沃的泥沙攔截下來,俗話說村有百口壩,再旱也不怕。

攔沙大壩積存的泥沙,可以改變黃土高原的溝壑狀態,並且形成非常肥沃的種植條件,可以在這些積存的泥沙上種植草木。

調水噴灌可以從貝加爾湖調水,可以逐步的把噴灌搞起來,等科技進步了,可以搞滴灌。

最有效和最快速的還是攔沙大壩,不僅可以把泥沙攔下來,快速的減少入黃泥沙,還可以把水引入大水池裡儲存起來,從而大量減少黃河水的含沙量。

但是中大型攔沙大壩工程量大,以當地經濟是不可能完成的,這必須一國之力去建設才能建設起來。

當前的中國是別想了,因為當前要把資源用在更需要建設的地方,因此只能先透過成本比較低的綠化,以及建設部分攔沙大壩來減少入黃泥沙。

畢竟現在中國要面對的是整個白種人世界,資源要向擴大戰爭潛力方面的建設傾斜,所以暫時還不能抽調一國之之力去做這一工程。

為了讓黃土高原恢復更多的植被,減少人為破壞,所以要將這裡的人口大量遷移出去。

遷移出去的人口,想成為工人的話,可以在移民區當工人,移民區也將興建很多工廠、礦山。

也可以選擇成為農場主。

兩者各有不同。前者不用擔心破產的風險,失業了有失業保險金可以領取,是肯定餓不死人的。

後者可以擁有土地。但是有破產的風險。

在當前中華民國的體制、經濟結構上來說,破產是普遍的現象。

因為財團要壟斷,要低買高賣,自然是要製造經濟蕭條,同時國家要瘋狂建設,自然要有虛假繁榮。

所謂生殺有道,有生必然要有殺。這樣才能良性運轉。經濟沒有永恆的繁榮,也沒有永恆的蕭條。

這就和古代的盛世、亂世一樣,亂世就是人太多了。盛世就是人口減少了。而在資本時代,盛世則是蕭條之後,亂世則是繁榮之後。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隨著時代變化。表現方式變得不同了而已。

如後世。搞了那麼多年經濟,竟然還在增長,好似經濟不增長就沒面子,結果只會造成更大的經濟隱患。

所以不管做出哪一個選擇,被強制移民出去的人口,都總是比現在過得好的。

移民出去後,有更好的醫療、教育環境,同時有更高更富足的生活。人可以不用在用盡所有精力與智慧去想生存的問題。

除了黃土高原上進行大規模移強制性移民外,還有全國的偏遠山區。

那些偏遠山區道路不通。在舊社會由於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