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們得集資購買財團生產的先進生產裝置、機械,這投資就增加了,但是在比較高的利潤下,他們可能五六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但問題是,他們得堅持個七八年。
一旦經濟蕭條來了,那就蝕本了。在輿論媒體的宣傳下,所有民眾普遍對經濟形勢感到樂觀。
所以七八年能收回成本,是非常不錯的投資專案。收回了成本,那就是非常賺錢,畢竟工廠還在啊!我把工廠賣了又是一大筆錢。
不過經濟蕭條只是一方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裝置的更新換代。
此時中華民國的裝置更新換代速度比較快,也許今年買的裝置,過個三五年就落後了,這時候得購買新裝置。
對於財團來說,讓民間資本開工廠賺錢是沒問題的。
但問題是,那些投入比較少,利潤又比較高的工廠不需要他們。需要他們投資的是那些投資陳本比較大的工廠,這種工廠可以給他們較高利潤。讓他們嚐嚐甜頭。
對於工廠來說,不管投資多少錢進去,有利潤就是賺錢。因為按照財富資產化的理念,工廠就是錢,把錢投入到建設工廠當中,你的工廠是永遠存在的。
接下來就是賺不賺錢的事了。
如果一個工廠有10%的生產利潤,都是可以繼續開下去的。甚至是5%的利潤都能持續運轉。
如果有20%,甚至是30%的利潤,那就讓人瘋狂了。
看到利潤的資本家。沒有錢怎麼辦?
好辦!你把以前的資產拿出來抵押貸款,銀行輕易的就能把貸款放給你,你把錢拿起建工廠。銀行支援你。
等經濟蕭條一來,工廠價值急劇貶值,同時大量工廠還不起錢而破產,那麼這些工廠就變成銀行的了。
財團再以低價格收購一些有價值的產業。財團的資產就更多了。
因此財團逐漸開放汽車配件、船舶配件、飛機配件、農機配件、施工機械配件給民間資本投資。
而財團購買這些配件時。利潤給得非常高,高達30%都非常普遍,因為現在這些配件廠家少,大部分都是財團自己的配件工廠。
財團則把這些配件工廠賣給民間資本,手上沒錢沒關係,可以抵押貸款。
工廠直接在那裡,技術人員、工人都在那裡,直接出錢買下來就能生產。而且利潤之高,絕對一本萬利啊!
財團賣了工廠。則又開始建工廠,然後再賣工廠。
等於說財團先幫你蓋好工廠,然後民間資本花錢買走,財團收回建設成本的同時還能賺上一筆。
接著經濟蕭條一來,破產!
原本值一千萬的工廠,經濟蕭條時只值五百萬,甚至是三百萬,那麼等於說工廠被財團收回,同時連抵押的資產都被銀行收走。
財團的工廠是不斷的建設,不斷的建設。
而且主要建設的都是和提高戰爭潛力有關的,而成本則被民間資本分攤掉,銀行則是把財團產業賺到的錢,拿去貸款給民間資本。
民間資本透過貸款的方式,不斷的壯大、再壯大。
這種模式下,很快就在中華民國形成了一股重工業投資潮流。很多民間資本家,那些暴發戶們在經過財團把他們的低階產業圍剿掉之後,開始把資產投入到高階產業當中。
低階的東西,成本必然低,財團透過政策限制、提高生產成本等方式,擠壓掉了民間資本在低階產業上的利潤,從而逼迫民間資本去搞投資更大,但利潤更很高的高階產業。
這就把民間資本消化掉了,同時財團收回了很多專案的建設成本。
現在財團有兩個選擇,第一就是把這些收回的成本,繼續投入到經濟刺激當中,形成不斷的貸款——資金回收——再貸款——再資金回收,從而形成虛假繁榮的經濟泡沫,瘋狂的建設起大量的高技術產業。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把錢留在手上,使經濟慢慢走向平穩。
“現在肯定是要繼續放款的,同時我們把經濟熱度推高之後,財團手上的很多產業都可以賣,鐵路、公路之類的都高價賣掉,農場什麼也可以高價賣掉,一些沒那麼必要壟斷的產業,也都可以賣掉。”周子躍對江渝說道,“這東西跟股票是一樣的。”
沒錯!這跟股票實際上沒什麼區別。
財團親自建設起那些資產的時候,成本可能只花了一百萬元,那麼現在不斷貸款刺激經濟的情況下,這些資產可能就值一百五十萬甚至是五百萬。民間資本肯定沒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