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3部分

懂其中的東西而已。

實際上,專門研究新聞聯播的人,也就多是看一些政策走向,從而對經濟局勢進行判斷。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觸到財團這個圈子。

相比美國財團的張揚,中**閥寡頭財團是比較低調的,絕大部分民眾都不知道這個財團的存在。

……

不久之後,財團開始炒高那些低階產業商品價格,導致那些低階產業的利潤突然間高漲了起來。

輿論上也在感嘆物價上漲,但是接著話鋒一轉,將原因歸結於勞動成本的增高,並宣揚說這是好事,證明中華民國的所有工人的工資水平都上漲到了平均標準。

與此同時,財團開始大規模的拋售這些低階產業資產。那些民資老闆不明所以,跑去貸款之後紛紛把這些產業買了下來。

一開始確實讓他們賺了,但是要想賺回買到手時的錢,那還得不少時間。也就是說,他們回本就要好幾年時間的。

這好幾年時間裡一旦市場出了問題,就完蛋了。

但是民資老闆根本想不到,這些產業會大規模轉移到附屬國去,加上現在經濟形勢好得不像話,自然是直接吃下這些產業。

財團一邊甩掉那些低階產業資產,一邊開始在附屬國建設這些產業,等經濟蕭條前,在附屬國建設起來的那些低階產業又能再賣上一手,從而再把附屬國的民資坑上一把。

這種坑人手法讓人無話可說。吃了虧只能怪自己判斷失誤。

此前財團就已經在甩掉一些低階產業了,只不過沒有這次這般的徹底而已,這次基本上把大部分的低階產業都甩掉了。

而那些附屬國迎來的則是一次大規模的注資浪潮,財團和中華民國民族資本商人開始向附屬國輸出大量剩餘資本,建設起了大量的工廠。

在這樣的情況下。附屬國同樣也是就業崗位增加了許多,不過工資卻沒有上漲速度卻比中華民國慢得多。

在印度、澳大利亞、非洲、南美,中華民國則大量進口各種原材料,這年頭原材料價格非常低廉,購買還是非常划算的。

財團開始在各地大建儲備倉庫,將那些可以長期儲存的原材料大量儲存起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啊!

財團的打算是從世界大量進口原材料。然後向世界輸出高附加值商品,附屬國也向世界輸出低端產品。

從而衝擊歐美工業發展。

同時又大量購買原材料,又使很多國家有錢購買中華民國和那些附屬國出口的商品。

如此形成迴圈。

而在中華民國,一些已經很充足的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則在國內減少開採規模,例如一個每月可以開採1000噸煤炭的煤礦。現在一個月只開採500噸了,另外500噸則從其他國家進口了。

大量進口原材料的同時,也不能完全放棄自身的原材料開採能力,同時還得儲備起足夠的原材料來支撐。

例如其他國家想要提高某種原材料的價格,以期望從中華民國身上賺到更多的錢,中華民國可以不接受。

反正中華民國的戰略儲備可以捱上半年一年的,這期間足夠中華民國在國內形成更大的該原材料開採能力。

但是那些賣原材料的卻未必能撐個半年一年的。他們如果妥協的話,那就只能恢復低廉的原材料價格。不妥協的話,中華民國大不了不從他們那裡買了,自己開採唄,或者從其他落後國家那裡開發這些原材料以代替原先提價的國家。

有原材料戰略儲備,戰爭時期也可以保證工業的運轉。

戰爭前很多原材料靠進口,那麼戰爭開始時,內部的開採量是不夠的,這時候就是靠戰略儲備來支撐,並在戰略儲備消耗掉之前。形成足夠龐大的開採規模。

英國採煤業在中華民國的這種調整下,算是緩了口氣,煤炭開始銷售到了中華民國,而中華民國銷售到英國的卻是汽車、飛機、電器這些高附加值的產品。相當於在銷售產品期間,英國已經被中華民國給剝削了。

煤礦挖得再多。也無法提高戰爭潛力。

就算是一輛汽車出口出去,沒賣到太高的價錢。一個勞動力製造汽車,也只換回了其他國家三五個勞動力開採出來的煤礦,但這樣還是賺了。

煤礦無法形成戰爭潛力,汽車製造卻可以。

不過英國不管這個。

羅斯柴爾德財團也不管這個,有錢賺他們就上。賣原材料確實是有一定利潤的,不過利潤在新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