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將白銀作為貨幣使用。
戰後,白銀再次淪為工業原材料,而不再是貨幣地位,因此價格暴跌。
中華民國在戰爭期間就出手了大部分白銀,只保留了一批工業用的白銀,因此沒有受到波及,民族財富也沒有縮水。
中華民國的貨幣體系是信譽貨幣制,是不兌換貴金屬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各國開始使用金圓券制度,即外部人員持有金圓券即可兌換黃金。
江渝的軍閥寡頭財團卻是在考慮要不要使用金圓券的問題。
如果在各國都開始採用金圓券制度的時候炎黃幣不採取金圓券制度,那麼也就可能導致炎黃幣在國際市場上的接受力度疲軟。從而影響財團靠貨幣盤剝世界的能力。
經過討論,財團智囊團認為金圓券沒什麼意思。
儘管金圓券制度可以讓中華民國的炎黃幣世界化。但是貨幣世界化也伴隨著許多的問題。
中華民國的貨幣世界化條件還未完全成熟,貿然的向世界化挺近,將引發很大的金融隱患。
而且現在的世界,拼的已經不是金融了。
金融只是虛的東西,儘管斂財速度很快,但只要搞好內部金融,外部金融可以不用這麼急著去搞。
所謂內部金融,就是中華民國的勢力範圍之內。
既亞洲、大洋洲。而歐洲、美洲則不需要這麼急著向那裡擴張,在南美倒是可以競爭競爭,但是炎黃幣全球化還為時過早。
財團並未掌控大部分黃金,美國、羅斯柴爾德財團都掌控著大量的黃金,他們的貨幣也很堅挺。
說明接下來的世界,將是一個沒有世界性貨幣的時期。
炎黃幣只要做好亞洲、大洋洲的主流貨幣就已經是半壁江山了。
另外,金圓券制度如果施行。財團就不能那麼方便的印票子了,建設速度也就會慢下來。
因為金圓券制度下,如果印了太多票子,黃金就會大量外流。
所以這一點很麻煩,財團並不打算搞金圓券制度。
至於歐美要搞金圓券制度的話,那就讓他們去搞好了。反正中華民國的進出口是順差,也就是說每年還能弄到不少黃金回來。
中華民國只需要用黃金保持匯率穩定就可以了。
在那些附屬國,炎黃幣是很容易成為主流貨幣的,因為那是受中國影響的國家,以及那些中國所成立的傀儡國家也是如此。
“我們應該加快產業轉移。即我們將大部分附加值低的產業分包給附屬國生產,充分的調動附屬國的勞動力。而我們中華民國。則主要生產那些高附加值的產品,損失掉的那部分就業崗位,則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來彌補。這樣一來,附屬國就都賺到錢了。”
“下一步,就是讓附屬國加大稅收,然後還錢給我們,或者是購買我們的國債,同時購買中國的高附加值產品,從而施行附屬國生產,中國消費的模式。”
會議上,一名財團智囊提出了他的觀點,建議財團接下來的路線,以深入執行江渝提出的附屬國生產,中國消費的模式。
這種模式可謂是廢物利用,把附屬國的勞動力都利用起來,讓他們發揮出120%的勞動汗水,拼命的生產那些低附加值的產品。
例如汽車製造,那些附加值低、生產效率低下的零部件都可以分包出去給附屬國生產。
電器同樣也是如此。
而中華民國只負責製造核心部件,並進行組裝。甚至是組裝都可以放在附屬國,讓附屬國代工生產,就像是後世的富士康,就是一個專門進行代工的臺灣企業,先是在臺灣搞代工,後來又跑到中國搞代工。
工資低,幹活累。
不斷的壓榨其他國家的廉價勞動力,也就是說生產成本極低,賣出去的價格卻又很高。
這些產業都分包出去,那麼就會造成中華民國失去大量勞動崗位,但這並不是問題。中華民國的是錢,盤剝附屬國更是可以產生無比巨大的利潤。
有錢幹什麼呢?
那就是大量建設基礎設施,靠基礎設施來拉動經濟,這樣一來中華民國就可以多出大量用於建設基礎設施的勞動力。
每一個勞動力就算是幹苦力活的,都能拿到高工資。
這些高工資拿到手上後,買房子,供應充足,買車子,依舊供應充足,買生活用品,還是供應充足。
至於從附屬國招募勞工前來中華民國建設基礎設施,這樣的模式落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