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此時隨著物質的豐富,江渝這群掌權者也在物質、精神的側重上出現了一定的迷茫和搖擺。
基本能確定的論調就是,物質佔上風。這是戰爭的需要。
另一方面,戰爭的需要又使得中華民國不太願意丟棄精神上的優勢,過去的中國,士兵因為長期生活艱苦,所以作戰時吃苦耐勞、意志力頑強。
軍方已經發現,儘管在學校教育上狠抓意志力,但新兵還是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意志力下降的情況。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在物質得到豐富的同時,意志力卻是開始下降的。
中華民國計程車兵,也逐漸對先進的軍事技術產生了一定的依賴。軍方對此有一定的憂慮,如果物質腐蝕掉了下一代,也許日後中華民國計程車兵,很可能成為少爺兵。
但江渝對此還是看得比較明白的,傳統靠意志力來進行的戰爭,在大工業時代面前。競爭力已經下降了。
物質的發展潛力更加強大,一顆核彈就能殺死幾十萬人。而意志力呢?一個念頭能殺死幾十萬人嗎?
但是意志力卻是軍隊素質的體現,一群意志薄弱的軍隊,是絕對無法適應艱苦的作戰環境的,也打不出勇猛的氣勢。
所以江渝只能儘可能的透過學校教育來保持青少年的意志力,而他們未進入社會前,也正是參軍的年紀。
傳統的作戰模式。比較簡單粗暴,成本是比較低,但傷亡率比較高。所以中華民國沒辦法使用紅色毛熊那種模式,中華民國只能走德國那種軍事模式。
德國的軍事模式是比較精密的模式。靠的是嫻熟的單兵作戰技能、高素質的軍官指揮作戰,以及強大的裝甲單位。
越簡單的東西越有競爭力,越精密的東西越經不起折騰。
二戰中,這種道理在德國和毛熊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德國的工業被炸上幾遍之後,德軍就迅速呈現出敗局了。當德軍精銳士兵、軍官都拼得差不多的時候,德軍也就完蛋了。但是,德軍那種精密化的戰爭模式,在前期卻是能夠爆發出極為強大的戰鬥力,能迅速的擊垮敵人。
紅色毛熊的戰法比較簡單、粗暴,一開始被打得節節敗退,但是後期卻打出了氣勢,一路高歌猛進。蘇聯的模式即是人海戰術、大炮兵主義。靠人海,以及大量爆技術含量不高的炮兵來打敗敵人。
美國也是施行一種比較簡單、粗暴的戰術,那就是對敵人粗暴的傾瀉炸彈、炮彈、子彈,靠龐大的工業來擊敗敵人,越打到後面競爭力也是很強大的。
中華民國當前卻可以選擇兩種模式,即德國模式與美國模式相結合。
即組建德國那種精密模式的閃電戰部隊,又可以組建美國那種靠炸彈、彈藥堆死敵人的模式。
兩者並不衝突。
即常備部隊是閃電戰模式,而全面戰爭爆發後動員的普通步兵,則組建成美國模式的陸軍。
閃電戰模式,也可以用強大的工業來配合,向敵人傾瀉大量的彈藥。
這樣一來,戰爭一開始的爆發力比較強,而持久能力也很強大。
定下了模式之後,中華民國的軍事發展路線就很清晰了。在軍隊素質與軍事技術、工業規模上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儘管有一定的矛盾性。但可以依靠學校教育及軍事訓練兩個方面儘量克服,能克服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
不像美國那樣,把勞動力全部都投入到經濟發展當中,從而忽視軍隊素質的提升。
美國那種模式,也就適合後面跳出來摘桃子。
因為美國的前期爆發力很爛,不到敵人消耗到一定程度,他們計程車兵是打不了仗的。等於說完全依靠美國那種模式。戰爭初期是啃不了硬骨頭的。
美國有大西洋、太平洋做屏障,自然能那麼玩。中華民國在世界島上,與美國的國情又不一樣,很多時候得這個各附屬國的大哥挑大樑,如果自己啃不下硬骨頭的話,那就完蛋了。
美國有英法做炮灰。中國卻是隻能先自己打,然後再讓小弟們把炮灰送上戰場,那些小弟們是挑不起大梁的。
……
日本政府這一年也開始商議你建立陸軍的問題,因為老大有需要,需要一大堆的炮灰到前線打仗。
中華民國要日本組建一支100萬兵力的巷戰部隊,專門把這些日軍訓練成打巷戰的部隊。
不過軍費誰來出呢?
“八嘎,支那人是要讓我們大日本子民到俄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