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在你認為一切都萬無一失的時候,意外總會讓你怦然心動... 時近盛夏,由於天氣炎熱,朱由檢已經將辦公的地點轉移至西苑南臺(清朝時順治、康熙年間曾兩次修建,並由清順治帝於1655年改名為瀛臺),其四面臨水,襯以亭臺樓閣,似海中仙島,其內儲藏有冬日堅冰,真真是巧奪天工,冬暖夏涼。 然而與環境截然相反的是,一群內朝的官員此刻小心翼翼的陪襯著正在大發雷霆的朱由檢。之間朱由檢將卷宗狠狠的砸在龍案之上,怒聲道: “啪...斬了,統統給朕斬了!這幫子蛀蟲當真膽大包天,這個倉場總督蘇飛,去年吏部堪核還給了個良等,李長庚,你吏部是欺朕的刀不利嗎?” 原來是前幾日,朱由檢下旨開倉,將京師各大倉的糧食投入市場,用來平抑糧價。結果畢自嚴去了之後發現,原京師七大倉中,只有表面一層是糧食,其下面全部是沙土!賬面上的七十萬石糧食不翼而飛... 這裡就要介紹一下了,大明京師糧倉共有7座官倉,它們均集中在朝陽門附近。北有海運倉、北新倉;中有南新倉、舊太倉、興平倉和富新倉;南有祿米倉。南糧經過漕運到達通州後,最終會轉運到這裡進行儲存,每座大倉存米約十萬石左右。京師七大倉擔負著保證京師和北方邊防糧食供應的責任,同時也有“戰略儲備糧”的作用。 按說這麼重要的七大倉本不該暴雷,不過這鍋的源頭還得安到那個死於痔瘡的張居正身上。自張居正改革之後,大明的賦稅都變成了交銀子,收稅交銀子,軍餉發銀子,官1俸用銀子。從朝廷百官到平頭百姓,大家都習慣了缺什麼就上街去買,糧食也不例外。反正啥都能用銀子買,這就導致了實物倉儲這一塊逐漸被眾人給忽略了。 其次就是貪腐,大家都貪,誰管你啊。 再者就是眾臣都忙於黨爭,誰關注你啊。 最後就是,大明的問題太多,朱由檢執政以來,多年的重心都在搞錢和軍隊建設上,他自己也忽略了。所謂上有所好,下必趨之,底下的人的關注點自然也都轉移了出去。 那再說說咱大明特色是啥?一窮,二貪,三天災,四帶薪上崗。本來,大明對於糧倉這一塊的管理制度那是相當嚴格的,在糧倉的管理上面,明朝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多頭管理,相互制衡。“京倉以戶部官、御史等巡察,外倉則按都司關防之。”也就是說,不止一個機構來對糧倉進行管理。 在宣德四年和六年, 明朝政府分別設定了“經歷”和“總督倉場”這兩個職務來作為對糧倉的管理和記錄, 到了正統三年,又規定各個地區的侍郎來兼任對於糧倉的管理。不過王朝進入末世,那些嚴格的制度也隨之名存實亡了。 眼看著同僚們都靠著貪腐走上了奔小康的星光大道,那些個“倉管”“經歷”和“總督”們,整日守著成山的糧食,自然也動起了小心思,各種手段給他們玩出了花來。 一曰賑災,如今大明的天災就像日本的地震,那是家常便飯。十成的賑災糧出庫少三成那算你活動的勤快了。扣下來便轉手倒賣... 二曰火耗,糧食儲存與管理那是存在日常損耗的。到了上報的時候那花樣就多了,比如說黴變啊,老鼠偷吃啊,走水啊,操作失誤啊,熱脹冷縮啊等等,之後再將這些瞞報的糧食轉手倒賣... 三曰借貸,明朝在發放糧食賑災時,其使用方式則主要分為無償救濟和有償借貸兩種 ,大明官倉的有償借貸實際上就是無償借貸,出臺這項政策的初衷是為了給予民眾一定的優惠。但在實際的執行過程當中,無償借貸被省略了,有償這時候也早變成了高利貸。而且,這糧是從官倉放出去的,收的時候卻是落進了官員的口袋... 四曰薪俸,糧倉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發放官員的俸祿和提供軍餉。這東西便是看人下菜了,懂的都懂... 五曰天災,眾所周知,天災導致糧食減產那很正常,那官倉存糧不足是不是也很“正常”了? 六曰瞞天過海。貪的太多,糧倉空了怎麼辦?兩個辦法,一是用今年的新糧抵去年的窟窿,二是與糧商借糧充實倉庫。反正負責檢查的人也就是來走個過場,不會待很長時間,待到檢查結束,再還回去就是了。期間稍微打點一下,督察組說不定還會給你打個五星好評呢... 而這次,總督倉場糧官蘇飛就是栽在了瞞天過海這一招上。但凡蘇飛沒有那麼貪,倉庫裡能留個二三成糧食,他都能把自己摘出來。可是這夥人眼看著秋糧入庫在即,好死不死的五省商會聯盟和四通商行商戰正酣,胡雪巖又出了高價收糧,眾人一合計,乾脆將七大倉中的餘糧給清空了。 眼看著白花花的銀子進了口袋,眾人還未來及將錢捂熱,畢自嚴就帶著人來了。於是東窗事發,七大倉的官員被內衛查了個底掉,一鍋給端了個乾淨。卷宗送到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