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高的權力可以贏得國民的忠誠。這種情形驅使孔子周遊於諸朝廷之間,希望尋得一位統治者,能採納他關於理想政治的見解。他確實得到過幾個較小的職位,但他對實際政治的影響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轉而教育年青人,希望他們能較有效地貫徹他的訓導。
孔子終於發現自己的特長並加以發揮。他證明自己是一個具有罕見的熱情和擅長教育的教師。他的教導和他個人的品格都記錄在《論語》一書中,此書最古老的本子似乎成於他去世約一百年時。這書不是一部以殉難結尾的充滿自我犧牲的史詩,但是它記錄了一個人的迷人的個性——明智、仁慈、為其成年時的愚笨而苦惱;這些記錄使人相信,他能夠恢復平靜,此外,他還具有一種可取的幽默感。
孔子的學說從根本上說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損害現存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關係,主張“君君、臣臣、父父、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