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會因為嵇康的風姿而動容,會因為美妙的詩詞而觸動,但是隱藏在這些表面上的電影語言之下,成秋屏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他們明白了嗎?
和緩的部分過去,最終是三千太學生為嵇康求情這一段情節。
低沉著臉色的太學生們匆匆地行走著,盡力保持著風度卻無法掩飾他們的焦急。紛亂的腳步聲就像是踏在了人們心上,攪得人心裡也不得安寧。李先生默默握緊了扶手。他知道自己已經徹底落入了這部電影的節奏中。完全無法抽身了。
即使內心很明白嵇康最終的結局,但是還是忍不住想要祈盼有一點希望。總希望嵇康能有一個好結局。
然後是驟然響起的喪歌聲。幾乎是在一瞬間,那些匆忙的腳步聲戛然而止。電影院中的觀眾們就在這一刻體會到一種心跳驟停一般的感覺。極度的空洞,又極度恐慌。卻見一隊出喪的隊伍從太學生們的前路上走過。
透過飄灑的紙錢和搖曳的招魂幡,看見的是太學生們越發沉靜而單調的臉色。李先生驀然想到了一個詞。不合適,卻又分外貼切。他想到了“大勢已去”。
或者說,一切真的已經註定了。
這一隊出喪的隊伍。似乎就在預示著最終的結局,這是給嵇康的讖語。
於是轉而來到了最後一幕。那個本該風流肆意的君子,本該端坐於瓊宴上的君子,終於是坐在了刑場上。
他的風采不改。即使面對死亡,依舊面不改色。李先生似乎都能猜到在他去世之後旁人會如何評價他了,魏晉是個注重風度的時代。所有人都會傾慕羨於他的平和淡然。然而,誰又真正明白嵇康心中的東西呢?他的無奈,他的追求。他的現實。他將自己的情緒藏得太好,好到整部電影只有之前一次在彈奏《廣陵散》的時候,才洩露出了一些。
就在此時,在他去世之前,他再度彈奏起了那一曲《廣陵散》。
這一曲寄託著他的所有。他年少時的夢想。年長時認識到的現實,無可奈何的被磨滅。失去生命的不甘。這一曲已經就是嵇康本身了。聽懂了這首曲子,就讀懂了嵇康。
曲子再長,總要彈完。《廣陵止息》,終是止兮。他看著這些滿懷著複雜情感來送他最後一程的人,忽而覺得自己應該說一點什麼、
他該說什麼呢?怨憤、不甘、無奈、痛苦?可那都不是嵇康。他要說的話,都已經在琴聲中徹底暴露了。
他只能說,《廣陵散》自此絕矣。
曲譜自然是還在的,成為絕響的是屬於嵇康的《廣陵散》,是成為《廣陵散》的嵇康。
琴碎。
魂斷。
從今而後……世上再無……
喪歌響起的時候,李先生髮現自己臉上已經是冰涼一片。那是不自覺的淚水。
《廣陵散》,為什麼這部電影明明講嵇康,卻要叫做《廣陵散》?他終於明白了。嵇康和《廣陵散》本就是一體。這是一個關於絕響的故事。一個讓人心中五味陳雜的故事。
即使明知道故事已經結束,他還是忍不住注視著螢幕,看著上面的演員表,彷彿不這樣就無法發洩自己的心情一般。
然後,幾乎是在同時,整個電影院裡發出了驚訝的聲音。
因為所有人都看見螢幕上大大的幾個字:
特別鳴謝,《廣陵散》作曲:高衡秋
高衡秋居然給一部電影配樂了!?
第93章挑撥離間的記者
大夏國內,恐怕很少人不知道高衡秋是誰。
國寶級音樂家,古琴演奏家,作曲家。他的諸多音樂作品被人們認為是數百年時間內最傑出的作品,甚至於將他和許多古代的古琴家相提並論。在國際上,高衡秋的名聲也是極大的。不同於成秋屏所在的那個世界因為國家的弱勢也造成了文化的弱勢,大夏國強盛數千年的結果就是,大夏的文化被所有人都認為是優質文化,而聽琴則是屬於上流的娛樂方式。
現階段,成秋屏正努力將電影也打造成上流的娛樂方式,不過要達到她所期望的效果,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就讓這一次高哦橫秋放下身段為《廣陵散》譜曲,就能達到一次極好的催化效果。文化的傳播方式有兩種,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以現在的電影技術和成本來說,想要自下而上的傳播,成秋屏無法負擔那個開支。所以還是選擇先好好經營上層,而到了未來,電影自然是需要面向大眾的。
當然,知道高衡秋是誰,未必會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轉移到高衡秋身上。至少,對於大部分的觀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