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人都做不來,更別說段增如今才十二歲。
不過段增在他心中一直都是“奇蹟”的代表,在別人眼中那些不可能的事情,段增卻能辦到,所以段坤心裡面在懷疑的同時也有些期待起來。
段增笑道:“怎麼,二哥可是不信?我這裡就有一個好點子,若是實行的話,必然能大獲成功!”
“什麼點子,快說來聽聽!”段坤急忙問道。
“別急,別急,目前我還有些必要的準備要做,等準備妥當了,自然會告訴你的。”
段坤聞言有些無奈的聳了聳肩。
……
和段坤分開後,段增先去了練武場跟著段鵬學習騎馬。
這些天他經常往蔡邕那裡跑,但對顧景以及其他少年的訓練卻一直沒有落下,每天還是像以前那樣,早上起來進行體能訓練,上午學習文化課,下午則進行佇列訓練或者練習武藝,日子過得極為充實。
不過在蘇則離去之後,雖然只是少了一個人,但眾人卻總覺得有些不自在,尤其是與蘇則交好的顧景,更是好幾天都情緒不高。
為了提振眾人計程車氣,段增在這幾天又增加了一項新的訓練內容,那就是騎馬。
這個時代因為沒有高橋馬鞍和馬鐙,騎手在馬背上需要依靠雙腿的力量來夾住戰馬,其難度要比後世難了許多;尤其是在戰馬奔跑時會有顛簸,若是稍不留神,騎手就會摔下馬背。
所以騎馬這項訓練雖然已經展開,但真正開始接受訓練的卻只有段增以及吳壇、王珪、高冉等幾個年齡較大的少年,其他人暫時都沒有訓練這一項,以免他們摔下馬受傷。
而對段增、吳壇等人的騎馬訓練也進行得非常謹慎,同樣是由段鵬來負責訓練,但他在訓練時的態度卻比教導眾人『射』箭時還要緊張。
畢竟『射』箭時用的箭矢都不帶箭簇,即便不慎『射』到人身上也只是痛一下,不會受傷;但若是從馬背上摔下來,那可是有可能會出人命的。
比如漢文帝的小兒子梁王就是因為墜馬而亡的,還因此連累了他的老師,西漢的著名文學家賈誼,讓他深自歉疚,最終抑鬱而亡,時年僅三十三歲。
段鵬可不希望這些少年出現意外,尤其是段增這位小公子,更是不能出半點意外。
……
段府給他用作訓練的馬是一匹調教多年的母馬,『性』情極為溫順,行走時極為平穩,但即便如此,段增騎在馬上時還是必須小心翼翼的用雙腿夾緊馬肚,精神保持高度集中,不敢有絲毫懈怠。
“唔,這沒有馬鐙和高橋馬鞍的時代,訓練騎兵果然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怪不得那些訓練有素的騎兵會如此寶貴,實在是訓練起來花費太大了。”
前世的時候,不少人都認為,西漢時期已經出現了大規模的騎兵軍團,所以必然已經出現了馬鐙,否則騎兵如何成為軍隊的主力?
其實,這個說法完全是錯誤的,誰說沒有馬鞍的時代騎兵就不能成為主力?要知道像西亞的亞述帝國,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時就出現了橫掃西亞的騎兵部隊,甚至還有重騎兵出現在亞述人的軍隊中。
那個時代可沒有什麼馬鐙,甚至連馬鞍都不一定有,騎兵僅僅在馬背上鋪一層獸皮而已,裝具比漢朝的騎兵還要差得多,可見騎兵能不能成為軍隊主力,與是否有馬鐙並無必要聯絡。
當然,馬鐙的出現也極大促進了騎兵的發展,使得騎兵的威力更進一步加強,尤其是騎手們能夠更好的解放雙手,用來手持長矛、弓箭等進行戰鬥,作戰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
“說起來,在馬鐙也是穿越古代的一大神器,如今這個時代沒有馬鐙,那我將來也必要將馬鐙裝備上。不過目前還是算了,否則現在就流傳開,那對我將來顯然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