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蘇氏,其祖上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的將軍蘇建,著名的蘇武牧羊中,蘇武便是蘇建的兒子。
蘇建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因功封平陵侯,死後葬於右扶風武功縣,於是就有了武功蘇家這支傳承。
蘇家的祖上雖說也是以軍功起家,但傳承到現在,蘇家卻轉而以詩書傳家,乃是關中的大族,具有較強的影響力。
相比之下,世代居住邊陲的段家卻一直保持著武風,雖然在武威邊郡有著較大影響力,但在內地卻算不得什麼,僅僅比普通寒門好一些。
所以對於從蘇氏找一個先生,段熲還是很贊同的,不過在具體人選上,還有待商榷。
就在段熲和蘇夫人商量該請何人來教導段增時,段增心中卻是尋思起來。
若說東漢桓帝、靈帝時的朝政,最為有名的或許就是“黨錮之禍”了。
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干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而身為天子的桓帝、靈帝卻一味偏袒宦官,打壓士人。
宦官集團更是以“黨人”的罪名禁錮士人,“黨錮”這個名稱就是由此而來。
如今的朝堂,正是宦官與士人鬥爭最為激烈的時候。
而後來段熲之所以被下獄,說到底也是兩者之間的鬥爭,士人一方在打擊王甫時,將段熲這個王甫的同黨也給清算進去了。
所以段增覺得,要想避免日後的命運,除了儘量讓段熲與王甫劃清界限外,另外一點就是要改善與士人一方的關係,至少不能像現在這樣,雙方間還存在嚴重的矛盾。
此時聽蘇夫人提到的拜師一事,段增突然覺得這或許也是一個機會。
“而且,若是我能拜蔡邕或者盧植等這種大儒為師,不僅能改善段家與士人之間的關係,更是對提升我個人的名望有極大好處啊!”
比如盧植,他的學生裡面就有公孫瓚和劉備,若是自己能與他們兩個成為同窗,將來也是一條出路;而蔡邕更不用說,名氣實在太大了,若是能拜蔡邕為師的話,段增要想融入到士人裡面去就會容易許多。
此外,憑藉他們的關係,段增也能夠接觸到那些將來註定會名動天下的賢才,不管他將來的打算是如何,這都對他只有好處而無壞處。
至於蘇夫人提到的馬日磾,段增卻沒什麼印象,不過此人既然能與蔡邕、盧植齊名,想來也是個大儒吧。
而這三人裡面,對於馬日磾,段增並不怎麼了解;而盧植雖然很有名,但他主要在幽州那邊講學,不然劉備和公孫瓚也不會拜他為師了。
所以剩下的也就只有蔡邕了。
那麼拜蔡邕為師,有可能嗎?
答案當然是有。
蔡邕是個著名的書法家,對於後世書法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而他這人最是喜歡提攜後輩,這在當世是很有名的,很多有才學卻沒有名氣的後輩都得到過蔡邕的幫助或者指點。
只要你有才學,肯上進,不管你是什麼出身,他都不會吝嗇教導。
而段增恰好對於書法很感興趣,又有前世多年的練習,已經有了一定的造詣;或許他的書法放到後世書法鼎盛的時期還算不了什麼,但若是放到現在,他那直接臨摹自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肯定能讓蔡邕感到耳目一新。
若是再考慮到段增如今才十一歲,就能寫出那種水平的字來,這樣的“天才少年”,蔡邕難道會不動心嗎?
至於說段熲與蔡邕的關係不好,這一點更不是什麼問題。
蔡邕可不是那種迂腐之人,他與曹『操』乃是忘年交,而曹『操』的祖父曹騰卻是個大宦官,曹家與宦官集團的關係也不算差。
蔡邕既然可以與曹『操』成為至交,那他肯定就不會因為段熲的緣故而對段增另眼相看。
所以,若是以書法作為敲門磚的話,段增還真有可能拜得蔡邕師為師;即便不能拜師,但至少與蔡邕打好交情還是不難的。
當然,心中雖然有了想法,但想要實現也沒那麼容易。
一來段增目前年紀還是太小了點,他的書法也因為腕力不夠,還沒有恢復到後世的水準。
二來,若想拜蔡邕為師,光憑書法顯然不夠,至少在其他方面也要有些才學不是?
別看他後世是個文科生,又是從一所名牌大學畢業的,但他所學的東西畢竟與這個時代不同。
如今只是與家人交流還看不出來,若是到外面去與蔡邕這種大儒交談,只怕用不了幾句話就會漏了陷,暴『露』出他肚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