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韋此時所言後也放心的沒有多問。
“不管接下來如何部署,過兩天我軍渡河時,必然會遭到敵軍阻截,到時候第一批渡河計程車卒,就必須在敵軍的圍攻下堅持到後續援軍的到來。這個任務十分艱鉅,除了你外,想來也沒有別人能完成。”
“所以,你回頭就要開始做準備,挑選五百精兵,給他們配上重甲,準備陷陣破敵。”
“是,屬下明白了。”典韋抱拳答道。
此時段增也非常慶幸,自己的手下能有典韋、龐德這兩員猛將可以作為先鋒破敵,否則接下來這一戰可就麻煩了。
至於顧景、吳壇等人,他們或許是合格軍官,但在武勇方面卻還比不上典韋二人。
接著,段增又詢問了一下其他人的情況,在得知一切正常後,這才放下心來。
……
第二天一大早,段增便帶著高冉,在其他十多個玄甲騎的護衛下,親自去檢視三處地點的地形條件。
對於地形條件,段增一向是非常重視的。
前世看三國演義時,總是感嘆呂布、關羽、張飛等人多麼的勇猛,彷彿每次大戰前,只要派個猛將去陣前挑戰,等單挑擊敗了敵將後,再趁勢殺過去就能取勝一般。
諸葛亮等人的智謀也是一樣,似乎每一次大戰時,都只要四處設下伏兵,然後等著敵人進入伏兵圈就能取勝一樣。
不過真正到了這個時代才會發現,那些都不過是小說之言,真正的戰場哪裡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猛將的作用是有的,而且很重要,但絕不是用在陣前單挑,那樣將一場大戰的勝負壓在雙方單挑的結果上,這未免太兒戲了。
同樣的,計謀也是取勝的關鍵,但像演義裡面描述的那些,卻是太想當然了,在更多的時候,決定一場戰鬥能否取勝,還是要看雙方軍隊對“天時地利人和”的把握。
段增父親段熲當初教導他兵法時就和他說過,天時地利人和,這三點都需要足夠重視,缺了哪一點都不行。
其中天時和地利都好理解,分別是指的氣候條件和地形條件,而在人和這一方面,段熲的理解與那些儒家士人又有不同。
按照儒家的說法,所謂人和指的應該就是人心的向背,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孟子就曾提出的觀點。
但在段熲看來,用一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來解釋人和,未免太抽象了。
或許對於一場戰爭的勝負來說,人心的向北的確能夠起到關鍵作用,比如劉邦戰勝項羽,劉秀再造漢朝,這些都可以說是他們佔據了人和,所以能夠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但具體到一場戰鬥來說,人和就不能這麼簡單的解釋了,而應該解釋為雙方軍隊的綜合實力,比如雙方將士的兵力、士氣、武器裝備、訓練程度等等,這都是能否取得戰鬥勝利的最關鍵因素。
段增在平時就十分注重對軍隊的訓練,對士氣的鼓舞,以及後勤輜重的保障等,這些都是出於提升軍隊綜合實力的考慮,同樣屬於“人和”的一部分。
可惜就目前來看,漢軍的綜合實力顯然是比不上叛軍的。
所以要想取得勝利,除了運用計謀來調動敵軍外,在天時和地利方面也要儘可能的爭取,以拉近雙方的實力差距。
段熲尤其強調過,要儘可能的把握住地利的作用,每到一處戰場,若是沒有條件也就罷了,只要有時間,就一定要親自過去看看地形條件,不能假手於他人。
上一次在狐盤與李文侯交戰時,因為時間受限,沒法每到一處都親自檢視地形,不過上一次自己處在防守的位置上,只要多加防備,堅持修建營寨,就能把握住地利優勢。
而實際上,上一次的戰鬥最終漢軍之所以能取得大勝,與漢軍提前修築了堅固營壘是分不開關係的。
這一次自己將要主動進攻,自然要多加警惕,對地形條件格外重視,不能有絲毫的疏忽。
一行人先到了長慶渡口進行檢視,這裡水流平緩,而且處在官道上,行走方便,在河的南岸更是修建了簡易的渡口利於船隻停泊,平常有行人要渡河的話,基本都是走的這裡。
不過段增親自檢視後,卻發現這裡的地形其實並不怎麼適合大軍渡河。
從他們這邊向河對岸望去,只見對岸樹木林立,利於隱藏兵力;且河灘落差較高,從河灘到河岸的地面看上去至少有兩三米高的落差,而且極為陡峭,路面崎嶇,除了中間有一處三十多步寬的缺口外,其他地方都如同一道城牆一般,難以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