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八十三章 五路皆潰

南詔國趁著唐朝衰落,中原大『亂』的時機逐漸興盛起來,時常入侵中原,雖然屢屢遭到痛擊,但始終雄心不滅。

後來南詔國的宰相鄭買嗣奪權篡位,建立了大長和國,並妄自稱帝后,更是對中原有著極大野心。

等到如今大長和國的國主鄭仁旻嗣位後,更是將這種野望付諸行動。

十一年前,大長和發兵攻打蜀國黎州,當時還健在的蜀主王建以夔王王宗範,中書令王宗播,以及嘉王王宗壽三人為招討使領兵出擊。

王建時代的蜀軍可不是現在的蜀軍,他們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這一次大戰,蜀軍先在潘倉嶂擊敗敵軍,斬其酋長趙嵯政等人,又在山口城擊敗敵軍,攻破敵軍十三個營寨。

接著,蜀軍又繼續追擊,在大度河大敗大長和的軍隊,俘獲和斬首敵軍共數萬人,大長和的軍隊爭相渡河,結果溺死者又有數萬人。

經過這場大敗後,大長和國元氣大傷,之後很多年都比較安分。

不過這一次吳國滅蜀後,鄭仁旻入侵中原的野心又再次燃起。

而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卻是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物。

原來當年吳國開國功臣劉威之子劉崇景叛逃到蜀國後,被剛剛繼位的蜀主王衍加官進爵,多有封賞。

然而蜀國的內部原本就自相傾軋,那些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都有很多遭到排擠,更何況劉崇景這個外人,所以沒過多久,他就被王衍外調去黎州鎮守,遠離蜀國權力中心。

如今蜀國國滅,各地刺史、節度使等紛紛投降吳國,劉崇景見大事不妙,於是連夜帶人逃亡大長和國。

到了大長和的都城大理後,他極力向鄭仁旻建議應當趁吳軍剛剛奪取蜀中,立足不穩的時機發兵進攻,定能一舉取勝。

不僅如此,劉崇景在蜀地多年,對蜀國的情形也有一些瞭解,他將蜀中的地形、人口、各方局勢等詳細情形都細細向鄭仁旻說明,又添油加醋的向鄭仁旻描述中原如何富庶,以勾起他的野望。

在劉崇景的極力鼓吹下,鄭仁旻還真動了心思,開始調遣兵力。

這個訊息很快就被吳國一方打探到,於是才有了這一次楊炅等人的上書。

收到奏疏後,楊渥一開始並不打算應允,畢竟中原的局勢尚未平定,北方的後唐依舊虎視眈眈,是吳國的生死大敵。

放著大敵不去對付,卻發兵遠征西南蠻國,這種事情怎麼看都有些不明智;大長和固然要對付,但最好是放到天下一統之後再來。

這就如同後世明朝先統一天下,並連續出兵北伐,等到將北元打殘了之後,再出動大軍攻佔雲南是一個道理。

所以剛剛收到奏疏時,楊渥並不怎麼重視;不過後來嚴可求卻說道,大長和不過是個蠻夷小國,就敢妄自稱帝,若是不發兵討伐,如何彰顯吳國威嚴?

而且鄭仁旻既然已經起了入侵中原的野心,就不會輕易放棄;若是不趁著滅蜀大軍還在的時候加以討伐,等到將來大軍撤出蜀中後,鄭仁旻定然會出兵來攻,到時候大軍來回奔波,反而疲於應命。

昔日王建一戰取勝,就讓鄭仁旻在之後十多年裡一直保持安分,如今若是能再能取得一場大勝,定能讓鄭仁旻徹底放棄野心。

如此西南才能徹底安穩,吳國才能安心對付後唐。

聽完嚴可求的諫言後,楊渥也不得不承認他說的有道理,現在討伐大長和的確比不聞不問要好。

下定了決心後,楊渥終於給楊炅等人回信,同意他們發兵討伐鄭仁旻,並任命柴再用作為大軍的統領。

這一次用兵畢竟不管是規模還是對天下大局的影響力,都不如滅蜀之戰,再加上西南瘴氣橫行,地方偏遠,楊渥自然不會讓周本、劉信等老將去涉險,而柴再用的年齡相對年輕,身體更加強壯,所以讓他領兵。

為了儘可能保證戰事順利,楊渥又下令從投降的蜀國將領裡面選出對西南局勢較為熟悉的人,來擔任大軍的副將,一路上為柴再用出謀劃策。

十月中旬,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後,柴再用率領三萬大軍南下征討大長和國,由投降吳國的蜀軍名將張武來擔任其副將。

……

洛陽城外,軍器監的靶場上。

“轟!轟!轟!”

伴隨著一聲聲巨響,如同從平地裡打了一個個炸雷般,圍觀的眾人望著前方一字排開的六根古怪鐵管子向外噴出的白煙,心中都感到震撼,連忙上前去觀察。

“這就是陛下所說的火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