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別訂閱)
(今晚別訂閱)
吳國武義十五年,晉天佑十九年,冬十二月,晉王李存勖率精兵數萬渡河與吳軍決戰,卻大敗而歸,折損將士三萬餘人。
吳軍大獲全勝的訊息,很快便用八百里加急的快馬連夜送往洛陽。
得到訊息後,留守洛陽的太子和朝中眾臣等頓時全都沸騰了。
從去年八月決議北伐起,開始的時候吳軍還一路告捷,沒有遇到多大的困難就成功拿下洛陽,消滅了後梁;然而之後晉軍突襲鄆州的訊息卻給大家帶來了當頭一棒。
作為與吳國同等實力的強國,晉國果然是出手不凡,一下便奪取了鄆州;再加上晉軍過去多年的輝煌戰績,即便是太子楊炅和朝中百官等人對於此戰能否取勝也心存懷疑,至少沒有太多的自信。
而之後延續八個多月的圍城戰,更是讓大家望眼欲穿,不知道這次決定天下大勢的決戰到底會如何收場。
可惜他們前線的大戰都使不上力,只能在陳彥謙等大學士的帶領下,努力穩定後方,為前線提供源源不絕的糧草輜重供應。
如今,終於傳來大捷的訊息,朝廷上下自然欣喜若狂。
楊炅當即就下令,要儘快將訊息傳遍各地,以安撫人心。
第二天一大早,當百姓們才剛剛從睡夢中醒過來時,洛陽的官差就已經敲鑼打鼓的在街上宣揚捷報的訊息了。
當初決議遷都洛陽時,楊渥同時還下令從江南遷移十萬百姓過來,以充實這裡的人口,如今移民的命令基本得到落實。
那些從南方遷移過來的民眾,原本對此還頗有微詞,認為江南的環境更加安穩,洛陽卻處於前線,萬一與晉國決戰不利,他們就有可能陷入戰『亂』之中。
如今得到大捷的訊息,這些人頓時放下心來,一個個都在高呼萬歲。
而洛陽原本的百姓,他們之前處在梁國的治理之下,陡然間變成了吳國的子民,心中多少還是有些隔膜。
好在楊渥任命的洛陽尹等官員,大多都勤政愛民,對待百姓比原來梁國的官員還要好得多,所以大半年時間下來,這些百姓也基本接受了吳國的統治。
如今又收到大捷的訊息,民心頓時更加安穩下來,不再為將來的局勢感到擔憂。
與此同時,在洛陽城中還有另外一批人,在得到吳軍大捷的訊息後頓時就坐不住。
這其中,岐王李茂貞之子李從儼的反應最為激烈。
岐王這人向來重武略而輕文治,而李從儼卻剛好相反,對於文治很感興趣,對於武事卻沒什麼興趣。
今年年初的時候,李茂貞派他出使吳國,一來是讓他交好吳國,二來也是為了讓他暗中觀察吳國的實力。
其中前一個目標很容易的就達到了,楊渥對他的到來非常歡迎,而且聽說他喜好文史後,還特意請了一些大儒來陪同他,又允許他去吳國的國子監等地方參觀學習等。
吳國的文治在當今天下乃是做得最好的一處,別說是岐王麾下,就是晉國、蜀國,以及以前的後梁,在這方面都遠不能與吳國相比。
李從儼到了這裡後自然大為欣喜,深深被這裡的一切所吸引,覺得這裡才應該是他理想中的國度。
在他給李茂貞的信件中,著實為吳國說了不少好話,甚至還斷言說,能一統天下者,必定是吳國。
李從儼還趁機勸說李茂貞親自來朝,至少也要派出更正式的使節來表達臣服之意。
可惜之後晉國大舉來襲,戰事又陷入僵持中,再加上李茂貞一世梟雄,讓他直接向吳國臣服,他心中也有些不大樂意,所以此事就暫時停了下來;而李從儼也一直留在了洛陽。
如今隨著大捷的訊息傳來,李從儼頓時就坐不住了,他當即取來筆墨,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書信,打算勸說其父上表臣服,並派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往鳳翔。
而像靈州的朔方節度使,夏州的定難節度使等,他們派出的使者同樣一直停留在洛陽,打算觀望這一次晉吳決戰的結果,然後再定下一步的行止。
這些藩鎮的實力遠遠不能與岐王相比,而且他們也沒有太大野心,只想保住自己如今的地位,所以早在之前就已經上表吳國表示臣服了。
不過這一次的大捷訊息傳來,還是給這些使節帶來了極大的震動,各自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將訊息傳遞回去。
總之,一石激起千層浪,吳軍大捷的訊息很快就引得四方雲動。
……
相比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