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道攻城的辦法,在春秋戰國時期經常使用,不過到了如今這個時代應用就少了許多,其原因除了工程量較大,耗費時間較長外,另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只要守軍一方提前有防備,那麼挖掘地道攻城的辦法就很容易遭到破壞。
比如說,守軍一方可以在城中地下埋入“甕聽”,以監聽地下的動靜,一旦發現敵軍有挖掘地道的打算,就可以提前做防備,確定地道的位置,然後派兵進行阻擊,甚至直接向地道里釋放有毒的煙霧,並將其掩埋。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的城池往往都會有護城河,這種護城河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挖地道,使得這種攻城手段應用得越來越少。
武功縣只是一座小縣城,並沒有挖掘護城河,不過城中卻埋設了監聽地下動靜的“甕聽”。
段增派人去向楊展打聽後,很快楊展便親自趕過來,對段增道:“都尉大人,老夫一直都派人用甕聽監聽地下,並沒有發現任何動靜。”
“如果敵軍不是挖掘地道的話,那敵軍到底是什麼打算呢?總不至於說,敵軍就是故意如此,好引得咱們疑神疑鬼吧?”
段增皺眉,心中卻是感嘆,到底是自己兵力太少了,若是此時自己手中有一萬大軍,不,不需要一萬大軍,只要有個六七千人,段增就敢對敵軍營地發起進攻,何至於像現在這樣束手束腳,疑神疑鬼的。
發了一頓牢『騷』後,段增『揉』了『揉』額頭,沉聲問道:“顧司馬,你之前分析的還只是第一條,現在接著往下分析吧。”
“是,屬下覺得,敵軍的目的如果是奪取武功的話,那麼他們必然是準備暗中偷襲城池;而偷襲的辦法,除了挖掘地道外,其他適合當前情況的方法就只有派遣細作混入城中,在攻城的時候為他們開啟城池。”
“不過這一點的可能『性』也不大,畢竟咱們從一開始就在城中排查敵軍『奸』細,敵軍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而且敵軍一直到現在,連修建攻城器械的跡象都沒有,這也足以說明他們實際上並不打算攻城。”
段增點了點頭,對他的分析表示認可:“你繼續往下說。”
“既然敵軍的目的不是為了攻取武功縣城,那麼敵軍必然就是為了美陽那邊的戰事。屬下覺得,敵軍的目的或許真的只是為了拖住咱們,不讓咱們去增援美陽。”
“至於敵軍為何要派一萬兵力過來,這應該是為了以防萬一吧!畢竟有上一次涇水北岸一戰的教訓在,敵軍多派些兵力過來也很正常。此外。敵軍兵力眾多,即便分出一萬人也不算什麼。”
典韋疑『惑』問道:“那麼如何解釋這段時間裡敵軍按兵不動?還有今日,他們明明佔有優勢,卻不主動出擊,這太不尋常了。”
顧景遲疑道:“這一點,應該是敵軍不願付出太大代價吧,咱們面對的這些羌人都是先靈羌的部族兵,有哪個頭領願意輕易折損自家族人呢?上一次燒當羌的頭領不就是一開始不想自己的部族損失太大,所以選擇依託涇水進行防守,結果因為兵力分散,反而被咱們各個擊破嗎?”
段增皺了皺眉,對顧景的這個說法依舊有些懷疑。
他沉『吟』了片刻,對負責軍情打探的吳壇問道:“美陽那邊還是沒有新的訊息嗎?”
“沒有,之前傳過來的訊息都是我軍與敵軍正在對峙的訊息,並沒有新訊息傳來。”吳壇也有些鬱悶的答道。
就在這時,有傳令兵匆匆走進營帳送來一份文書道:“大人,這是剛剛收到的訊息,是從美陽那邊傳來的。”
“傳上來!”段增連忙開口,從傳令兵那裡接過文書,開啟一看,頓時變了臉『色』。
典韋連忙問道:“大人,可是美陽那邊的戰事出了什麼變故?”
“不錯,今日上午我軍與叛軍在美陽城外展開大戰,結果我軍戰況不利,折損士卒五千餘人,而敵軍的損失則十分輕微,如今夏中郎率領五千餘人退入城中堅守,董中郎和右扶風鮑鴻則堅守城外營壘,與夏中郎相互呼應。”
段增沉聲將文書的內容念出來,頓時營帳內滿是吸氣之聲。
“叛軍的實力真有這麼強?若真是如此的話,那我軍還怎麼打?”
“敵軍的損失怎麼可能是輕微呢?難道說交戰的過程中出了什麼意外?不然不至於出現這種情況吧?”
眾將議論紛紛,雖然文書裡面說的只是“戰況不利”,但從結果上來看,這明明就是一場敗仗,而且還是一場大敗,因為敵軍的損失輕微,而漢軍一方卻損失了五千多人,這足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