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元年十二月底,由漢陽太守蓋勳與揚武都尉段增共同率領的漢軍援兵在涇水北岸大敗燒當羌,斬首級三千餘,俘虜兩千人,自身損失輕微。
稍作休整之後,漢軍繼續向北挺進,於三日後抵達臨涇城外十里安下營壘,並派遣一千軍隊進入城中協助守城。
北宮伯玉、邊章等人得知燒當羌大敗的訊息後,便已有所遲疑,如今見漢軍援軍抵達,且士氣如虹,陣型嚴整,自知難以取勝,便下令退兵。
段增率部尾隨追擊,不過叛軍始終緩緩而行,不急不躁,根本不給漢軍可趁之機,所以在追擊叛軍三天之後,段增放棄追擊,返回臨涇休整。
至此,這場因叛軍圍攻安定而引發的大戰終於宣告結束,叛軍經過三個月的圍城,非但沒能攻破臨涇城,反而損兵折將,傷亡慘重,這使得北宮伯玉、李文侯二人在叛軍中的威望受到極大影響,許多羌人部族首領都對他二人感到不滿。
與此同時,韓遂、邊章等漢人統領卻在此期間積蓄力量,擴大勢力,在叛軍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尤其是韓遂更是手段高明,他一面暗中拉攏羌人頭領,招納人手,擴充實力,一面又設法取得涼州地方豪族的支援。
這些地方豪族原本都有不俗的實力,但在東漢朝堂中卻長期受到關東世家的排擠,如今見天下大『亂』,有人便起了心思,暗中支援韓遂,想要趁『亂』取利。
有了這些地方豪族的支援後,韓遂的實力在短短時間之內就得到飛速發展,逐漸擺脫傀儡的地位,成為叛軍中舉足輕重的頭領人物,便是李文侯、北宮伯玉等人也不能再壓他一頭。
當然,除了韓遂、邊章兩人透過這場戰事間接得了好處外,段增毫無疑問也是這場大戰的最後勝利者。
在他的計劃裡,要想在將來『亂』世中有所作為,就必須在天下徹底『亂』起來之爬到足夠高的位置,這樣才能在今後的『亂』世中把握先機。
而要儘快升官,最好的途徑無疑便是在戰場上建立軍功了。
這一次成功解圍臨涇城,不僅讓他徹底坐穩了揚武都尉的位置,同時也讓他鍛鍊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並且初步建立起自己的軍隊,這對他的將來來說,必將起到關鍵的作用。
……
臨涇之圍被成功解除,這固然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但隨之而來的善後事宜卻讓人頭痛。
蓋勳統領的三千援軍幾經征戰後,如今只留下兩千五百多人,其中還有不少傷員;段增這邊的傷亡人數同樣不少,兩千二百人出征,最終活著的只有一千八百多人。
這些傷亡都需要撫卹,但問題是朝廷如今財政困難,根本就拿不出錢來。
而涼州方面,如今正值動『亂』之時,需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同樣對撫卹傷亡無能為力,只能讓段增他們自己想辦法籌集錢糧進行撫卹。
不僅如此,蓋勳麾下的軍隊還必須迅速趕回冀縣去,因為漢陽郡的叛軍最近一段時間正在極速擴張,不僅許多漢人加入了叛軍隊伍,而且一些氐、羯胡人也開始與叛軍聯手,給漢陽郡帶來極大威脅。
而安定這邊,夏育麾下的軍隊損失大半,為了保證臨涇不落入叛軍手中,段增也只好留下來幫夏育守城。
此外,因為臨涇之圍已經解除,右扶風方面也斷了糧草供應,而臨涇城中經過幾個月的圍城戰,城中糧草同樣不多,結果在蓋勳率部回冀縣後,段增所部卻要開始為糧草而發愁,想盡辦法也只能勉力維持。
總之,在解圍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各種問題層出不窮,讓段增著實頭痛了許久,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至於說回武威家中看一看的想法更是無法實現。
正月底,朝廷那邊終於有訊息傳來,在收到段增和蓋勳、夏育三人聯合署名的捷報後,天子和大將軍對此戰取得的勝利感到極為滿意,對段增和蓋勳二人尤其嘉獎。
他們二人前不久才剛剛升遷,這時候自然不可能更進一步,不過他們的功勞擺在那裡,朝廷正是用人之時,總不會忘了他們的功勞。
倒是一直沒有得到升遷的夏育這一次因為守城有功,被朝廷拜為破羌中郎將,官職依舊是二千石,但權利和地位卻比之前要提升不少。
此外,段增最頭痛的糧草問題也得到解決,朝廷已經在命人向臨涇轉運糧草,不日就能送到臨涇。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大將軍何進召他入京,要向他詢問一些關於涼州叛軍的問題,同時也是要進一步拉攏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