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遠。能讓包衣襬脫貝勒的控制,成為大清朝廷的奴隸,至少能保障生命權和少得可憐的尊嚴。只要有一絲尊嚴,這幫包衣絕不會忘記自己屬於驕傲的華夏族!
至於引入朝鮮人,朝鮮人心慕華夏文明,漢化已經非常嚴重,大批次的朝鮮人進入遼東,顯然對滿族漢化有利。
待范文程醒過神來,對魯少飛再次刮目相看,更加堅定了引魯少飛為援的想法。至於從大小貝勒手中搶奪包衣一事,范文程覺得還是不要動他們的乳酪為好,否則將來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范文程打太極拳的本事一流,直接向皇太極上了一本奏章,彙報南芬採礦面臨的人力困境。
最關鍵的地方並不在這裡,而是在奏章的末尾,范文程還彙報了包衣奴才的糧食生產事宜。
皇太極接手這個難題後,在范文程若有若無的提示下,稍一琢磨,就把主意打到了包衣和朝鮮人身上。皇太極乃戰略高手,進一步深思後,立即認識到將包衣收歸國有的妙處。
就拿包衣耕種糧食來說,所有收穫的糧食壓根就沒有經朝廷的手,直接歸入各旗手中,這顯然削弱了朝廷的權力。
一旦包衣收歸國有,土地由朝廷分配,生產的糧食歸朝廷所有,這個誘惑讓皇太極根本無法拒絕!
皇太極想到做到,立即命令各旗交出所有包衣,趁著冬天即將來臨,重新劃分土地,交由包衣耕種,並規定包衣除了留夠口糧外,所有多餘糧食均歸朝廷所有。
各旗對此令大為抗拒,有心反對,無力迴天,只好乖乖地交出了包衣。
皇太極對大小貝勒、貝子的管理能力相當懷疑,下令由漢臣寧完我對所有獲得自由的包衣進行管理。
寧完我立即發現皇太極政策中的漏洞,建議皇太極仿照大明按畝徵集糧食,鼓勵墾荒,充分調動包衣的積極性。
自此,包衣生產的糧食幾乎有七成被朝廷徵集,不過,他們基本擺脫了奴隸的身份,成了滿清朝廷的自耕農,並慢慢地形成了大大小小以漢人為主的村落。
與此同時,皇太極又撥付給范文程一萬五千多名包衣壯丁,令范文程加快建設鋼鐵冶煉爐的進度。
待到鄭鴻逵再次來到遼東,鄭鴻逵身邊足足攜帶了四百多名工匠。
范文程對這四百多名工匠並不放心,一一進行審問,惟恐林純鴻藉機滲入暗樁。審問的結果讓范文程相當滿意,這四百多名工匠雖然大部分來自於廣州,但對荊州、安平及瀋陽之間的厲害關係所知非常有限。
管他工匠來自何處,只要能把高爐建起來,煉出鋼水,即便軍情司安插個把人,又有什麼關係?
於是,一萬多工人冒著秋寒,投入到轟轟烈烈的鋼鐵工坊建設中。范文程又藉著秋季枯水的時機,組織數千工人對太子河、遼河進行疏浚,期待能行走載重超過五百石的船隻。
鄭鴻逵攜帶的工匠中,包含精通管理、財計的人才。在這幫人才的管理之下,萬餘工人的勞動效率還算過得去。
過得去的效率,自然是荊州方面的標準,但是這個效率放在范文程及皇太極眼中,簡直就如快馬加鞭一般。
皇太極和范文程大為驚歎,立即組織一些平日看得過眼的才智之士跟隨工匠幹活,期望學得工匠做事的精髓。
後來,一些滿族、蒙古人中的有心人,也慢慢聚攏在南芬工坊周邊,細細地觀察漢人工匠如何做事。
待到年底,第一爐鋼水出爐後,在漢人工匠的堅持下,這批鋼鐵並未拿來製作武器,而是開始鋪設鐵礦井、煤礦井至冶煉爐的鋼軌路。
待到鋼軌路成,范文程見識了鋼軌路強大的運輸能力後,直接哀嘆道:“被鄭鴻逵給騙了,按照這個搞法,明年產量超過五百萬斤,又有何難?”
章節目錄 第六百四十八章 東南變局(一)
聽聞皇太極將所有包衣變成了自耕農,林純鴻喜不自勝,對左右言道:“滿清小朝廷充滿了銳氣,執行力非大明朝廷可比,本候還真想看看他們能做出什麼成就!”
周望一直對接觸、貿易戰略耿耿於懷,不滿道:“這是**裸地資敵!假以時日,韃子不缺糧食、不缺鋼鐵,後果根本無法預料!屬下擔心,荊州軍將士未來會流更多的血!”
林純鴻大笑道:“種糧食、鍊鋼的韃子還是以前的韃子麼?觀幾千年來的歷史,胡人之所以為禍,正因為他們是胡人。一旦胡人扛起了鋤頭,就搖身一變,成為華夏族的一份子!周都督,眼光得放長遠點嘛,蒙古人現在不也幫我們養馬、剪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