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這一海峽的是1615年斯科頓率領的佛蘭芒探險隊。而英國航海家德雷克只是透過麥哲倫海峽到達火地島。峽內海水從太平洋流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南極環流的一個組成部分。表層水溫自北部的六攝氏度到南部的零下一度,特別是在南緯六十度的地方海水溫度發生顯著變化,這個地區叫作南極輻合帶或極鋒,副極地表層水和更冷的南極表層水以此為界。德雷克海峽是世界各地到南極洲的重要通道。由於受極地旋風的影響,海峽中常常有狂風巨浪,有時浪高可達一二十米。從南極滑落下來的冰山,也常常漂浮在海峽中,這給航行帶來了困難。在巴拿馬運河通航以前,德雷克海峽對十九和二十世紀初葉的貿易起過重要作用。由於巨型油輪的出現和巴拿馬運河的rì益擁擠,德雷克海峽有可能再度成為重要航道。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後,德雷克海峽運輸航道的作用rì漸式微。然而,隨著南極大陸對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的關係越來越要,世界各國對南極的關注也與rì俱增,紛紛赴南極進行科學考察與探險。德雷克海峽,這條從南美洲進入南極洲的最近海路、眾多國家赴南極科考的必經之路,也因此被賦予新的戰略意義。可以預見隨著人類對南極大陸科考與開發的深入,德雷克海峽的戰略地位必將得到進一步提高。德雷克海峽兩側的氣壓差有十二毫巴,這促進了南極大陸的乾冷空氣與美洲大陸相對溼暖的氣流南北交換。德雷克海峽以其狂濤巨浪聞名於世,由於太平洋、大西洋在這裡交匯,加之處於南半球高緯度,因此,風暴成為德雷克海峽的主宰。海峽內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颶風狂浪,一年中每天的風力都在八級以上。即便是萬噸巨輪,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也被震顫得像一片樹葉。這片終年狂風怒號的海峽,歷史上曾讓無數船隻在此傾覆海底。於是,德雷克海峽被人稱之為“殺人的西風帶”、“暴風走廊”、“魔鬼海峽”,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死亡走廊”。好在現在的南半球是夏季,海面上沒有浮冰。聖馬利諾號遊輪在顛簸了一天多時間後倒也順利的透過了德雷克海峽。之後聖馬利諾號沿著南美大陸的西部海岸線北上前往此行的目的地——里約。
聖馬利諾號距離里約港口還很遠的時候,眾人已經可以看到里約最具傳奇魅力的巨大耶穌像了。里約的耶穌像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聳立在科科瓦多山頂。巴西的總統和一眾國家高管們在里約和安琪拉經行了正式的國事訪問。這些國家層次的事情胡斌不感興趣,也就沒有多麼關注了。國事訪問完成之後,安琪拉還能在里約停留一天的時間。之後將跟隨著聖馬利諾號前往巴爾的摩。里約是個很奇特的地方。因為巴西特殊的歷史歷程,這裡充滿裡各種紛爭和矛盾。但是在長久的歷史演變之下,這些矛盾漸漸變成生活的一部分。里約人的生活態度就是這樣的:悠閒,懶散,自得其樂。的確,在里約這樣得天獨厚的城市,美食、美女、美景,最好的一切就在手邊,你還能要求什麼呢?但是,如果這就是你理解中的里約的全部,也許你就錯過了里約最深刻的東西。巴西人說,“上帝花了六天時間創造世界,第七天創造了里約熱內盧。”花費了上帝整整一天時間的里約不是一個外表美美頭腦空空的木美人,在它無限旖旎的外表下,另有一種複雜在流動。里約海灘的人行道是用黑sè和白sè的石子鋪成的,兩種對比最鮮明的顏sè,不加任何修飾或者過渡,直截了當地被擺在一起。這就是里約的方式,不歡迎中庸之道,只願意接受兩極的碰撞。有趣的是,這種碰撞的結果並不是一方毀滅或壓倒了另一方,雙方反而直愣愣地膠著在一起,分不開也合不攏。里約有一千多萬人口,不同的膚sè,不同的種族,每天都在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動干戈,卻從不發生宗教或種族紛爭。在這裡,極端貧窮和過度奢華肩並肩地存在著,貧民窟堂而皇之地盤踞在本該是富人聚集的半山腰上,身無分文的流浪漢與腰纏萬貫的富翁並排躺在科帕卡巴納海灘上分享海浪、陽光和沙灘。在里約,你可以在城市裡找到森林,也可以在鄉村找到高樓大廈;人們不停地抱怨、示威,但是街頭歡快的桑巴舞卻從未停過;市長們來來去去,卻無法改變這個城市。里約是無法用一個詞來形容的,因為總是可以在這裡找出它的反義詞。
里約州向以旅遊、資訊通訊、金融、保險等服務業著稱。里約熱內盧州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景點多,其中以里約市為最,最著名的景觀為里約熱內盧基督像。被裡約州和巴西引以為榮的尚有二十八處州的著名景點及旅遊風景區,其中一半分佈在沿海地區,多為風景迷人的海灣、海灘和鬱鬱蔥蔥的熱帶島嶼,另一半分佈在州內叢山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