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部分

事。

藉著齊王的喪事,這些人竟然不顧一切地跳了出來,而他們所提倡的孝道,竟然也得到了一些士人們的支援,這總歸是以孝治天下的時代。

第二天一早,靈堂裡重新聚集了大量的人,司馬十郎帶著幾弟弟前來上香並辭別十七郎,陸紀書與徐世昌見說了一夜淮北王並不為所動,便哭倒在地,邊哭邊講著自己的道理,而邸榮等人亦大聲反駁著,亂作一團。

這時,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及近,壓住了靈堂裡的聲音,人們都靜了下來,大家都明白,這時候驅馬疾馳一定是有軍情要事。果然一位滿身塵土的小校奔進靈堂,跪到司馬十七郎面前大聲道:“報!羯人圍困同城及拱衛兩城,情況危急!”說著呈上軍報。

站在司馬十七郎身後的幾位將領做了一天一夜的佈景板了,士人們的爭論他們是不敢上前插話的,只能坐累了站起來,站累了再坐下聽著。現在聽到軍情急報,很多人伸長脖子看過來,徐達上前一步接了軍報,呈到了司馬十七郎面前。

司馬十七郎接過來開啟讀畢,將軍報捲起來收到懷中,他想站起來,結果掙扎了幾下也沒站起來,僵坐了一天他已經不會動了。田涵柳真幾個上前將他攙扶起來,司馬十七郎在他們的扶持下站到了錄堂中央,用沙啞的聲音命令道:“傳令下去,淮北軍明晨北上!”

“是!”眾將行禮應諾,紛紛退了下去準備出征。

陸紀書和徐世昌都怔住了,他們一直堅持孝道,但也得承認忠孝不能兩全時,還是要先為國盡忠。

但怎麼就會這麼巧,就在需要淮北王盡孝時就傳來緊急軍情?

明明淮北王剛剛得勝回營沒多久啊!

但是軍情大事,陸紀書和徐世昌是不清楚的,軍報他們根本沒有資格看。

看著淮北眾將陸續離開靈堂,淮北王也會離開,陸紀書急了,好不容易用“孝”壓住淮北王,第一次取得了話語權,他怎麼可能輕易放棄呢?於是他提高了聲音道:“淮北王為了抵禦胡人不能到京城奔喪,那麼請淮北王妃帶著世子赴京亦可彰顯孝道!”

“正是,夫妻一體,王妃回京亦是一樣的。”徐世昌應和。

將淮北王妃和世子扣到京城是僅次於淮北王留京的理想局面,而且,陸紀書和徐世昌對淮北王妃同樣是極不滿的。

京城也好,其它地方也好,甚至胡人統治下的土地,輿論都是掌握在士人手中。做為士人的翹楚,陸紀書和徐世昌被派到淮北時都是躊躇滿志。他們認為只要憑著他們的名望,讓淮北士民歸心並不是難事。

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順理成章的打算完全落了空。在淮北,收復故國的信仰使淮北軍民緊緊團結到了一起,淮北王的聲望極高,而淮北王妃出資支援的戲劇更是從思想上控制住了所有淮北人。

不管是軍中,還是民間,到處上演著這樣幾部戲劇:《北上記》寫的是淮北王在先皇寢靈前接遺詔,擊石盟誓。然後淮北王夫妻變賣家產,招募軍士,渡過淮河,解救淮北漢人於水火;《參軍記》寫的是淮北幾個青年說服家人,積極參加淮北軍,上前線英勇戰鬥,獲得軍功凱旋迴鄉的事;《織錦記》寫的是淮北女子走出家門,種桑養蠶,加入紡織廠,生產出大量的錦帛,支援淮北軍北上,得到眾人讚揚,並獲得美滿婚姻的故事……

因為戲劇團不止專門在城中演出,還在淮北到處免費巡演,牧場、農場、工廠,甚至偏遠的小漁村,差不多輻射到了所有淮北民眾,愚夫愚婦們再不把士人的話放在心上,他們完全被戲劇裡表現的思想同化了。而這些戲劇還在不斷地產生著新曲目,影響著更多的人。

就是陸紀書和徐世晶也得承認,戲劇的形式和唱詞確實很容易被普通民眾所接受,很多人看得出醉如痴,而很多唱詞也到處傳唱。比如《北上記》中淮北王的一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需馬革裹屍還?”打動了多少熱血少年的心!聽說尚家的小公子尚頡就是這樣毅然離開尚家,投身淮北王麾下,甘願做馬前卒。

還有寫淮北王妃的情節,更有欺騙性,《北上記》中淮北王妃自得知淮北王將要北上,白日中忽然夢到先朝大長公主,授之以耕種漁鹽之法,令其輔佐淮北王,成就一番偉業。其中的唱詞“脫簪換糧,煮海為鹽,上天降玄女,澤被人世間。”也將淮北王妃的地位捧到了神仙的級別。

在這種形勢下,陸紀書和徐世昌不管怎麼搖動唇舌,在淮北也沒有多少跟從者。

第八十五章 為奔喪名士辯忠孝出義憤眾將揮老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