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大一統”的理論、公式已經只有一步之遙……B面世界同樣是距離這個公式一步之遙,但實際上,兩個世界的公式,在這個時候,已經出現了分歧!B面世界的大一統公式,是針對於粒子的——是一種單純的物質公式,只能算作是風塵理解的大一統公式的一部分!實際上,完成這一公式的,一共不過五個鬼人!在這一點上風塵是有些“妄自菲薄”的,真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讓兩億多人聚合在一起進行研究、測算的,卻是由這個公式進一步推導,演化各種物質、性質,並且根據多維捲曲理論,去探究一些更加玄妙的,更加動人的東西……譬如說“另一個世界”。
單就大一統的理論、公式的研究而言,風塵、含沙雙劍合璧,藉助於網際網路的算力,其能力並不比五個鬼人來的弱。
這一整年多的研究工作中,二人絕對算得上是“中流”,幾乎承包了絕大部分的工作——這似乎就是天才、凡人的差距!
當再一次“回憶”的時候,B面的維度捲曲公式——是的,名字不叫物質公式,因為它還包含了維度,並且將強力、弱力、引力、電磁力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統一,解釋了物質、空間伴生的關係,但質量的形成原因、無所不知的射線、脈衝形成的原因之類的,卻並未解釋清楚……
這在風塵的概念中,不能算是一種“統一”。
但在大眾的概念中,或者是在許多的相關從業者看來:統一了四種基本力,其實就算是大一統了。
人和人之間的“不同”,就在於有一些人有人告訴他,世界是神創造的,他就心滿意足,再無疑惑;有的人卻要繼續問下去,那麼神為何創造世界?還有的人,則要自己去驗證,去尋找……不同的人的“探究欲”是不一樣的——即便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也會分成三個大類別:
一是這就是一份工作,我一點兒都不好奇,分給我的任務做完了完事;
二是我好奇的範圍限於宇宙之內,至於這個宇宙是上帝搖出的骰子還是盤古化生萬物關我屁事——這種人是比較多的;
三是刨根問底的……這種人最少。
但——這種人往往引領一個時代!宇宙之內,邏輯邊界並不能夠讓他們滿足,關在這一個小盒子裡去考慮問題。牛頓是這種人,愛因斯坦是這種人——如果他們只是執著於做“邏輯內”的思考,那麼牛頓就不會構建出自己的宇宙觀,愛因斯坦也不會弄出相對論。總歸,是一個人的那“慾壑難填”的求知慾,促使他們前進、前進、再前進!而風塵,似乎也是這樣的不滿足——
既然是大一統公式,就一定要可以解釋一切!雖然,這一個公式,幾乎已經涵蓋了一切,甚至於可以說,在用途上,已經“全能”!
筆,在紙上“沙沙”的勾勒出一個九宮格,九個複雜的公式按照某種規律,放置於其中,這些公式,是相互執行、轉化的,遵循了河、洛術數之理!
這是神族數學的一種表現形式。
“維度捲曲,一維捲曲,便成二維,二維捲曲,成三維,三維捲曲,成四維……以至於無窮內積。當這種捲曲,達到某一種微觀尺度,於是粒子,就形成了。空間則會在這一過程中伴生,當空間不足支撐,但離散的力量足夠大的時候,新的粒子就會出現,空間越來越大……從無序到有序……”風塵輕喃,雖然是同樣一個公式,同樣的解釋,但蘇阮聽一遍和風塵回憶一遍,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風塵所掌握的知識、理論要比蘇阮深。在這一研究過程中,蘇阮只能夠給鬼人充當一個靈感提供者的輔助。
但風塵,卻是可以帶隊研究的,結合了含沙的幫助,二人為主導,實驗室的其他人打下手,研究的速度竟然不比對方慢多少,甚至於還在理論上別出心裁,查漏補缺,變得更加的完備……風塵在強力、弱力、引力、電磁力四大基本力的基礎上,提出了質力這一概念,祂認為,質力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質量,並統一四大基本力。又提出空力——認為這是空間形成的原因,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波力這一概念,波力和弱力、電磁力之間又有著某種聯絡!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這一個模型已經基本完成!
維的捲曲、非閉合態會產生空力、波力——究竟是如何捲曲、非閉合,方式是什麼,公式怎樣,還沒有著落。
維的捲曲、閉合會產生一系列的物質,並且根據閉合情況的不同,產生不同的物質。其中最為特殊的一種,就是具有波和粒子雙重屬性的光量子、電子等……這一種變化,具有明顯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