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聽完覓珺仙子的訴說,姜岸沉『吟』一下,緩緩點頭,然後說道:
“多謝仙子坦言相告了,不過這件事不急,還是先將眼前這一關渡過去吧”
見姜岸轉移話題,覓珺仙子也不再多說,轉而考慮起眼前的局勢來。
最好的結果,或者說努力的方向是人要安全的活下來,東西也要拿到手,當然,難度不是一般大便是了。
最關鍵在於,沒有實力,依著覓珺仙子的『性』子,讓她一個人躲在這裡,苦苦等候訊息,那是不可能的,她最相信的還是她自己,她寧可送死,而不是等死。
“所謂當局者『迷』,依妾身看,我們不如跳出這個怪圈,暫時放棄天魔族和長元髓,將目標鎖定在最後一件神物,知星!道友以為如何?”
思慮了片刻,覓珺仙子鄭重其事的說道。
“呵呵,英雄所見略同”
姜岸微微一笑,回了一句。
眼下的局勢是天魔族佔據主動,修士們只能東躲西藏,被狼狽追殺,恐怕很少有誰會想到反其道而行之,主動出擊,去謀取知星吧。
三神物之一的知星,是一件讓所有玄明期修士又愛又恨的東西。
玄之又玄,明心見『性』,是為玄明,這個境界的修士處於一個很關鍵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修士便要觸碰冥冥中的“道”,找出並選擇出自己的今後的“道”。
道,隨處可見,卻又縹緲不可追,比如五行之道,算是仙界被各族大能參悟最多的“道”,比如人族當今造化修士,便是“火道道君”,修得此道,他一個意念,便可以讓天地之間的各種靈火以及各種火系術法臣服,一念生,一念滅,功參造化。
但這個過程很艱難,要從玄明期參悟,業果期鞏固,最後造化得道。
那麼,究竟什麼是道?
道可以是對天地至理的理解掌控,也可以是修士的處世準則,依舊以常見的火之道為例子,什麼是火?光?熱?毀滅?希望?…每個修士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必須會跟修士本身的『性』格、經歷、悟『性』、氣運、實力等息息相關。
一個天生陰鷙,兇狠嗜殺,成長於冰天雪地的修士,他或許入的是冰雪之道,或者入的是殺戮之道,但基本上不會跟火之道或者光之道等沾邊,“道”從來不是空想便能參悟的,好比一個沒學過劍的修士,即使知道了什麼無招勝有招的境界,有用麼?
常言大道三千,每個修士參悟的道自然不盡相同,而道無高低之分,卻有大小之別,有多少修士在玄明期這個關鍵階段,看不清自己的道,而走火入魔?太多了!
所以,大氣運者,在玄明期階段一日千里,一躍而過,從此青雲直上,陷入自我困境者,抓耳撓腮,終生不進一步,而三神物之一的知星,便是一個選擇,一個助力。
所謂知星,其實就是啟星吞天獸死亡之後,一生的記憶的濃縮,雖然很是殘缺,但往往記錄了一個星球的衍化過程,一頭造化期巨獸的珍貴經歷,有了這件寶物,修士的悟道過程往往能夠更加順利一些。
但與此同時,使用知星也相當有風險,一個不慎,就會陷入吞天獸的記憶沼澤中,神魂『迷』失,而且,他人的終究是他人的,不是自己的真實經歷,很難百分之百感受,即使收穫不小,但也為將來更進一步帶來隱患。
所以,大部分平庸一些的玄明期修士還是希望能夠藉助知星參悟的,但少部分對自己極有自信的天才,自然不屑一顧。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知道這裡有知星,十九界盟的玄明期修士也只會派一群精英化神進來參加試煉,而不是自己來取了,實在是『性』價比不是很高。
總而言之,啟星界中的寶物很有層次感,環環相扣,五臟之寶對化神修士有用,加快煉化五行的過程,長元髓對煉虛期修士有用,可以推遲天劫,獲得壽元,而知星則是對玄明期修士有用,幫助參悟大道。
當年姜岸便是在一頭啟星吞天獸中得到了大機遇,給以後的修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話說回來。
“既然你我都想到了先去取知星,那便討論一下具體計劃和細節吧,我的意思是,如果仙子實在受傷太重,最好還是留在這個相對安全的地方,省得出去危險不說,在下也會有點束手束腳的”
姜岸直言不諱的說道。
“是啊,如果妾身真的法力全失,出去行動只會扯道友的後腿”覓珺仙子苦笑一聲,忽然咬了咬牙,話鋒一轉,“人族儒門有一門大神通,名曰‘日行一善’